【摘要】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想展現出悠揚的歌聲,則必須要合理運用和充分調動體內氣息的運轉,從而才能實現語調和腔調的理想狀態。但在實際演唱中,許多演唱者往往會忽略氣息的運用,僅對音準和音調方面進行提高和強化,從而導致了演唱無法發揮良好效果。因此,演唱者若能合理并善于運用氣息進行演唱,可使歌聲變得更悠揚、聲音變得更圓潤。本文主要對聲樂演唱中氣息的合理運用進行研究,以期為廣大聲樂演唱者提出更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聲樂演唱;氣息;合理運用
前言
在充滿觀賞性與藝術氣息的聲樂演唱中,要想發出悠揚、圓潤、美妙的聲音,只對音調、音準的控制進行強化訓練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氣息進行合理的運用和控制,從而才能夠達到聲音的通暢和圓潤,實現優美動聽的演唱[1]。合理運用氣息能夠使聲音發生質的改變,因此在聲樂演唱中對氣息的合理運用與控制尤為重要。但如何實現氣息的合理運用與控制,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下面從幾個方面對聲樂氣息的合理運用進行分析。
一、氣息在聲樂演唱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氣息是支持聲樂演唱的基本要素,也是歌聲發聲的根本源頭,能夠將氣息進行合理的控制,才能算得上是通曉音律[2]。因此,在對一名演唱者的歌聲進行評價時,最主要是對其氣息的掌握程度、氣息的合理運用程度等進行評價,若演唱者能夠將氣息合理運用并控制得當,其歌聲自然悠揚、美妙、圓潤;若氣息運用不合理、控制不當,其歌聲當然不會婉轉動聽,甚至會對聲樂藝術的渲染力和表現力造成嚴重影響。氣息的合理控制,主要是對吸氣與呼氣時肌肉群在相互抗拒的情況下,根據聲樂發聲的實際要求進行氣息力度、傳輸的合理運用。氣息的控制,時而需要急促輕快,時而需要平穩有力,因此需要演唱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氣息的合理運用。另外,氣息的合理運用還要求演唱者在進行發聲時,需跟隨音樂高低和強弱的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變化。由此可見,氣息的合理運用與控制是聲樂演唱技巧的掌握難點,也是提升演唱者演唱能力的關鍵,因此需要聲樂演唱者對氣息的合理運用進行強化練習和探索,從而實現氣息的合理運用。
二、氣息在聲樂演唱中的合理運用
(一)氣息的粗、細
氣息是一個抽象名詞,是一種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但其在實際生活中又是客觀存在的,并且被有形化,可分為“柱形”即為粗氣息,“線形”即為細氣息[3]。不管是柱形氣息還是線形氣息,均產生于小腹或丹田,然后流經全身直至上顎沖擊聲帶后產生聲波,最后在不同共鳴腔體內產生共鳴。在中國的傳統戲曲演唱中,也曾提及戲曲的演唱必須要有形,形可像一條線也可像一根柱,有形之后聲音才可清、整、遠,無形則會使聲音濁、散、淺。這便是指在進行聲樂演唱時,對于氣息的運用要展示為線形或柱形狀態,并且不能散亂而要連貫集中。此外,不同的聲樂曲目對氣息粗細運用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演唱者應根據演唱曲目對氣息的要求將氣息進行相應的調整。
例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首歌曲時,該首歌曲旋律是八六拍,演唱情緒非常慷慨激昂,這就要求演唱者使用柱形的氣息進行演唱時,以使聲音能夠飽滿、渾厚、充滿擴張感,以此來抒發出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尤其是在進行到歌曲高潮部分時,氣息的柱形形態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不僅堅挺而且粗獷,極大滿足了歌曲情感的表達需要。而在“偷灑一滴淚”這一歌曲中,整首曲子從始至終散發的是哀婉憂傷的基調,主要表達的是主人公痛苦與不安的情緒,因此在演唱該首歌曲時,不宜再使用較粗的柱形氣息進行演唱,而是應使用婉轉、細膩的線形氣息來進行演唱,以更好地體現出該首曲子的哀傷、婉轉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聲樂演唱中,只有合理運用氣息的粗與細,才能夠剛完美的抒發出歌曲的真實感情,才能發揮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氣息的收、放
在聲樂演唱中,呼吸主要是指雙向的氣流運動,在人體中氣息會同時進行正反方向的運動,其中一部分氣息通過向外運動,沖擊聲帶而產生聲音,這便是呼吸中的“呼”;而另一部分氣息則是通過向下運動,來對共鳴腔體進行調節,并平衡內部不同的發聲器官,即為呼吸中的“吸”[4]。在演唱時,人體中的氣息只有經由雙向氣流的合作與對抗,才能夠發出各種不同的美妙聲音。從通俗的角度分析,氣息中的“呼”則是指一種開放狀態,通常以此來表現歌曲中的強音部分,而氣息中的“吸”則是指一種收縮狀態,主要以此來表現歌曲中弱音部分。歌曲演唱中,將氣息的收與方進行合理的運用與控制,可極大地表現出歌曲的情感變換。
例如,“搖籃曲”中描述的是一位慈母在搖籃時充滿溫情的感情和動態,曲調非常細膩婉轉,抒發了溫柔恬靜又充滿愛心的感情。因此,在演唱該首歌曲的時候,演唱者應使用相應的帶有收縮感的半弱音或弱音氣息進行演唱,從而能夠體現出該首曲子的細膩、溫馨之感。而對于一些比較奔放或熱情洋溢的聲樂歌曲,其展示的是開放的狀態,因此在演唱該類曲子的時候,演唱者應使用氣息較為開放的強音進行演唱,以充分展現出曲子的奔放感情。
(三)氣息的深、淺
氣息在聲樂演唱中的深、淺是相互對立的,其主要體現在吸氣過程中體現出的深淺程度,要求吸氣不宜過深,也不宜過淺。若氣息太深則容易讓聲音因為僵硬而失去靈性,使曲子旋律的流暢性和流動性極大降低,而且釋放氣息時還會對各個共鳴腔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若氣息太淺則無法帶動聲帶的震動,從而極易造成聲嘶力竭的現象,或是造成聲音蒼白無力的現象。因此,演唱者在進行實際演唱時,應根據演唱歌曲的風格特征和曲子中特定的情感內容,而對氣息的深與淺進行合理的運用和控制。
例如,在“帕米爾·我的家鄉如此美麗”這一首曲子中,整體基調為空曠、寧靜的感情,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運用高位置的吸氣法,運用胸腹與呼吸的技巧進行深呼吸,以此來協調內部聲音,使聲音較為流暢的表現出來,從而抒發出帕米爾高原的神秘、寧靜之感。但在“祝酒歌”這一首曲子中,若仍然使用深氣息法進行演唱,則會使歌曲整體音色過于莊重、冷漠,使親切感喪失,從而難以表達出人們內心的喜悅。因此,在演唱該首曲子時,演唱者應使用較淺一些的氣息進行演唱,或可以運用日常說話一樣的氣息,稍微將氣息往上提,使其保留在胸口后即可進行演唱。總之,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應著重注意氣息深淺的合理運用和控制,需要在對演唱歌曲特征和感情思想進行充分理解前提下進行相應的調節。
(四)氣息的斷、連
演唱氣息斷與連的運用,早在我國古代已有記錄,如宋代張炎的“詞源”中就有說到演唱者在演唱中應在歌曲停頓的時進行換氣,而不能隨意進行換氣來干擾歌曲原本的節奏,特別是在歌曲高潮部分時應著重注意氣息的連貫性。
例如,在“玫瑰三愿”這一首古典藝術歌曲中,樂思的開展便與歌詞語言節奏相一致,歌詞停頓則表示演唱氣息需要停頓。其中“玫瑰花,玫瑰花……”這一句中有兩個逗號,即為演唱氣息的停頓點,以此來將一個長句分為長短不同的短句,從而才可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顧影自憐、一唱三嘆的思想感情。總之,在演唱聲樂歌曲時,演唱者還應對氣息的斷與連進行合理的運用和控制,從而才能夠將曲子的情感充分展現出來,才能真正展現高超的演唱技巧。
結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演唱中,氣息的合理運用于控制尤為重要,只有真正掌握好演唱氣息的粗細、收放、深淺以及斷連,才能夠將演唱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充分淋漓的抒發出來,才能夠達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敏.氣息對于聲樂演唱的重要性探討[J].音樂時空,2013(01).
[2]劉湘林.聲樂演唱中氣息運用的重要性及提高策略[J].學術論壇,2014(08).
[3]李雅珊.聲樂演唱中氣息的應用方法探討[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07).
[4]陳嵐.聲樂演唱中氣息的合理運用[J].藝術教育·大舞臺,2014(01).
作者簡介:王濤(1978-),女,濟寧鄒城市,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