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明
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樣,必須時時更新、實施改革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革是理所當然。教育的改革包括教育制度、學制、課程設置、教材教法、教學目的、考試制度等諸多方面的改革。而小學教育的改革,是整個教育體系改革的基礎。是教育改革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意義非常重大。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從小學抓起。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我們的神圣職責就是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銳意進取,加速改革,開創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
1.統一認識,確定思路
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當前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近幾年來,各級領導一直都在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工作,對各地的教師進行激勵和鞭策,同時也對教育改革工作給予支持和肯定。為了統一認識,學校從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和目標入手,加深全體教職工對中小學教育必須“轉軌”和如何“轉軌”的理解,進而理清實施工作的思路,即全面啟動,整體規劃,區域推進,分類指導,抓點帶面,樹立典型。
在全面啟動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到山區與沿海學校的不平衡性,學校與學校自身發展基礎不同,在制訂總體規劃、提出共同目標的同時,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校提出分層次的要求,充分發揮各校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同時,運用抓點帶面的方法,總結推廣典型的經驗,加強分類指導,以各個局部的突破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2.更新觀念,調整認識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偏重于對小學生語文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對語文能力的培養。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能力是指人們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如果教師只注重于傳播書本知識,忽略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那么,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勢必成為書呆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大不了解決“一餐問題”,而“授人以漁”則教會了其一項生活技能,解決了其以后的生活問題。而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生死記硬背的情況,不正是“授人以魚”行為嗎?要想改變現狀,我們要徹底拋棄以分數衡量學生好壞的觀念。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絕不可忽視教給學生適當學習的方法。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先摒棄“授人以魚”的舊觀念,提倡“授人以漁”的新思想。
3.實施素質教育,開拓創新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教師有創新精神。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要敢于標新立異。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科教興國必須從娃娃抓起,小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科教興國的前沿陣地。而小學語文教育更是小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小學語文教學包括字、詞、句、段、篇的教學,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寫一篇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寫好一篇文章呢?首先教師應當要傳播給學生寫作知識,當然這不能機械地進行,否則就不利于小學生素質培養。新時期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作文題目不宜定得過死,要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平時多進行一些半命題或自由命題的作文訓練;其次,把作文課堂適當移到課外,如,寫游戲活動,可把學生帶到操場,先讓學生進行活動,一邊活動一邊讓學生說說感受;最后,回到教室讓學生把參加實際活動的過程寫下來,這樣就容易多了,內容豐富,語句生動形象,學生們寫出來的作文既有真實性,又具有生動性,同時,學生們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4.注重德育,弘揚民族精神
小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德育的前沿陣地。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培養新世紀接班人的重任,如果小學階段忽視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勢必影響到將來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因此,從長遠看,德育的成敗事關中華民族的振興。文學作品里飽含著豐富的感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激發出學生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感情,但是,光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注重凈化學生的心靈,既讓學生產生健康的“情”,又懂得正確的“理”,情理一體,才能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思想教育。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特殊國情中,各種思想都普遍存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充當一個小學生的過濾器,以使學生從我們的言傳身教中得到純凈的、健康向上的、積極的東西。另外,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我們摒棄一切傳統的東西,優秀的傳統文化要進一步讓學生繼承和發揚,要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總之,只有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做到科教興國。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率先實施素質教育,無疑是在為我國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赤土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