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丹丹
“滿堂灌”是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的弊病。于是,很多教師以其他方式避開“滿堂灌”,其中,以“滿堂問”為主?!皢枴贝_實能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要“問得巧,問得妙”,才能凸顯“問”的價值。從目前來看,數學課堂教學以“問”為引線,構建實效課堂。本文以“問”為探究重點,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例,分析數學課堂中如何巧問,如何“問”出精彩。
1.創設情境,運用巧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以情境為載體,再運用巧問,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以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考慮學生的心理接受需要一個適應期,只是“粗暴”地呈現問題,讓學生轉動腦袋瓜,快點思考,給出答案。這樣提問顯然不能一下子將學生的興趣點燃。為此,利用情境作為鋪墊,再巧問,便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數學“生日快樂”這一課時,教師以情境引入,再巧問學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位小朋友過生日的快樂場景,生日快樂歌洋溢著整個課堂。學生在環境的感染下,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此時,教師隨即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激情徹底點燃。師:到底是哪位小壽星過生日呢?你能猜猜他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嗎?(多媒體提示:冬至的前一天)學生根據生活常識,說出冬至是具體的哪個月哪一天,然后很快得出答案。師繼續:你能運用剛剛那種方式,讓其他人競猜你的生日嗎?(從教師“問”轉到學生“問”,學生主體得到突出)學生學習勁更足了,開始思考如何“問”才能難住他人。等到進入“生日競猜”活動,數學課堂徹底火爆。由此可見,巧問要切合學生興趣,也要運用一定的情境感染學生,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結合生活,運用巧問,開啟學生思維
數學與生活融合起來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提問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接地氣”的問題,開啟學生的數學生活思維。生活氣息味濃的問題,能調動學生解決的欲望,也能讓學生更加看清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學習小學六年級數學“圓柱與圓錐”這一課時,教師結合生活實際,運用巧問,有效開啟學生的思維。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圓柱體,如圓柱體的水杯、圓柱體的油桶、圓柱體的煙囪等。等學生欣賞完生活中的圓柱體后,教師巧問學生:剛剛我們看到的這些東西,你知道為什么要做成圓柱體嗎?然后,教師以同樣的方法呈現生活中的圓錐,如沙堆、煤堆、漏斗等。接下來,教師再提問學生,把這些東西做成圓錐體是為了什么?為了更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還可以引入“將鉛筆削成圓錐體是為了什么”“圣誕帽為什么也設計成圓錐體的”……對于生活中的現象,只要我們以數學的思維和眼光去看待,就能將數學與生活完美融合。
3.開放思維,運用巧問,促進個性思考
如果問題總是局限于所謂的標準答案,會使學生產生思維固化。為此,教師必須巧用開放式問題,開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個性思考。在提問時,教師要多利用轉問,將全班學生調動起來,讓數學課堂因開放的提問而異常精彩。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情境式的開放題目,促進學生個性思考。題目如下:游泳池旁有一塊醒目的提示公告牌,上面寫著“游泳池平均水深1.6米”。假設,有一位不懂游泳的人不慎掉進游泳池,他的身高是1.78米。根據這個信息,你認為這名不慎落水者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為什么?這種類型的題目屬于綜合開放題,是教師在上完某節課所學的內容后進行設計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個性思考,讓數學課堂因開放式的提問而更加精彩,學生的個性也能得到極致發揮。
4.巧用評價,運用巧問,激勵學生思考
問得巧,還需要評價得巧。只有即時地評價,恰當地評價,才能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以此激發出更多創新內容,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例如,在針對開放式提問這節課中的內容進行評價時,教師巧用即時評價,激發學生個性思考。比如,有學生回答“這位落水者會有生命危險”,教師可以這樣評價:這個答案很獨特,你能說說為什么這位落水者有生命危險嗎?老師相信你能提出個性觀點。即時的評價再次促進學生轉動思維,思考問題,以提出個性觀點。又如,有學生提出“這位落水者不會有生命危險,因為他旁邊有救生設備”,教師可以這樣評價:哇,能假設旁邊有救生設備,非常棒。這樣的即時評價激勵了學生,學生在受到表揚后會更為主動地投入課堂。再如,有學生提出“游泳池有淺水區和深水區,如果落水者掉在淺水區,水深處小于1.6米,那么他不會有生命危險;而如果在深水處,并且水深超過1.78米,那么他就有生命危險”,教師評價:能全面分析問題,面面俱到,有理有據。即時評價給予了學生更強的動力,激發學生去思考。
總之,隨著問題貫穿教學的普及,教師要著眼于如何“巧問”,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讓“問”引領學生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