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龑
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考與行動、探究與評價緊密結合并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的一種教學行為,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切身認知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本文在對教學反思的理解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若干項教學反思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教師;教學;反思
一、對教學反思的理解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對已經做過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積極周密的反思和思考,發現、總結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里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是一個能動的、審視的認知加工過程,反思也是心理加工的過程。既要反思內容,也要反思指向,既是對教學問題的反思,也是一種研究性的、發展性的反思。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過程和結果進行思考和反思,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一方面,教師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設計改進,從而不斷增強問題意識,提高科研能力,促進自身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總結和分析教學經驗,加深對教學理論的認知,使自身的經驗型教學理念向理論型教學理念轉變。
教學反思體現了思考與行動的結合、探究與評價的結合,并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其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
教學反思的立足點是為了解決教學問題。教學反思是為了切實地發現并解決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對教學過程進行簡單的回顧,通過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第二,教學反思的目標是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教學反思在本質上是追求“學生學會學習”和“教師學會教學”。第三,教學反思的動力來源于實現教學的合理性,以促進教育制度的改革,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第四,教學反思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連續的系統工程,是教學實踐到反思總結,再到實踐的循環漸進的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策略
1.訴求理論觀照
教學理論來源于教學實踐,而又與教學實踐不同,其具有前沿性、批判性、可參考性和深刻性等特點,教學理論課作為教師進行教學行為的參照,通過理性的指導,教師可自覺規范自身教學行為,修正不合理行為或觀念,同時通過實際的教學實踐,又可反向論證和改進教學理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補。教育理論不是在實驗室里產生的,它根植于教師最豐富的教學實踐,它來自于教師不斷學習和思考。同時,教學理論又具有指導作用,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使教學實踐減少盲目性和無序性;又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理論,將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提升自身整體素養。
2.反思教學實踐
教學反思的直接對象是個人的教學實踐,實踐是進行反思的基礎,沒有基于實際教學活動,反思只是紙上談兵,經不起實際考驗。如果天馬行空般地反思,內容空泛,甚至顧左右而言他,其原因可能就是沒有以真誠的心態去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
3.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待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通過突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將自身放在對方的位置去理解、了解對方心里所想,實現彼此的真誠溝通。換位思考,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人格獨立性,把學生當作完整的人,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他們的需要和立場出發,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以促進教學順利進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促使師生間的溝通和理解。
4.撰寫反思日志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自發進行的行為,同時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對每日的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堅持撰寫反思日志。教學前的備課、課堂、教學靈感、學生見解、教材編排內容和結構等都是教學反思日志的寶貴資源,是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主要途徑。
三、總結
教師在教學活動實踐中,要切身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切實將教學反思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地教學、反思、改進的過程,增強個人的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萬國軍.教師如何實現深度教學反思[J].教師,2013(04).
[2]王寰宇.影響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13(04).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