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鳳
摘 要: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傳統文化的國度,傳統文化不但是我國人民寶貴的精神食糧,而且還規范著現代人的文化素養。高中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歷史性,但從實踐來看,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形式與內容上的不一致、不協調。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中,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
高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在實踐教學中適當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精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塑造品格,而當下傳統文化的教育正在被弱化。要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傳遞傳統文化,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協作、努力,因此分析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對傳統文化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華文化亙古綿長,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筆者認為,傳統文化的滲透不是單方面的工作,需要學生和家長、老師共同努力。不能為了滲透而滲透,要掌握核心要素要點,讓滲透變得更加積極、有意義。傳統文化教育是家長的重要職責,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要盡量去引導,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父母的適當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引導能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學生,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這比單方面的學校教育效果更加明顯。當然,在傳遞傳統文化經典時,要適可而止,因材施教。傳統文化教育是當前教育中的當務之急,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健全品格和格局乃至高尚情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儒家文化可以當代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兩千多年前,儒家思想提出做人的原則與抱負應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激勵了無數的愛國志士,如屈原、岳飛、文天祥等用他們鮮紅的血液、舍我其誰的氣概,向世人詮釋了何為修身、齊家、平天下。他們的英勇事跡千古傳頌。儒家文化思想更激發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愛國熱情與斗志,很多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光輝的一筆。
正是因為國民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雖歷經坎坷卻依然長盛不衰。 因此,我們應時刻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愛國精神,讓學生懂得在新的歷史時期更應該擔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為實現自己的價值,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唐詩宋詞讓學生的審美水平達到更高的層次
唐詩宋詞在我國有著深遠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文化,更是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每每提到這些,我們總是能想起家喻戶曉的李白、白居易、杜甫等名家。他們的才華被歷史銘記,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那樣的輝煌領域,沒有人可以超越他們的成就。一篇篇佳作在詩人的浪漫情懷下,顯得生機勃勃,讓人仿佛置身于詩人筆下所塑造的情景,在給后人帶來了許多美的感受的同時,讓人無限遐想。極具美感的唐詩宋詞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文化熏陶,也可以積累學生的知識儲備。
3.戲曲文化讓學生們的欣賞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說到戲曲,會讓不少高中生感到“囊中羞澀”。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甚至對戲曲很陌生,不熟悉。與之相對的是,當今學生對流行音樂、真人秀、大型網游等更為熟悉。殊不知戲曲是一種集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藝術性、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它對表演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應該說,一個人要是會表演戲曲,那可以斷定,這個人一定是綜合能力強、多才多藝的人。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我們也要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欣賞經典之作,學會欣賞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1.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近幾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語文教育中往往被忽視,國家雖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呵護”傳統文化教育,可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不斷受到“舶來品”的沖擊,傳統文化漸行漸遠?,F如今有人覺得國學經典不接地氣,更有甚者覺得學習傳統文化經典沒有絲毫意義,可有可無,逐漸形成了一股家長忽視、老師不細致、學生總漠視的風氣。然而傳統經典是經過千百年歷史的積累而成,其參考價值和學習意義是無法衡量的,如《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經典,道出了學習和思考之間的相互作用,連外國人都刮目相看,然而我們卻熟視無睹。
2.教師的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文人氣質是語文教師不該缺少的,可是現如今許多語文教師弱化了對傳統文化的深造與學習,將國學經典的教授變得死氣沉沉、毫無朝氣,甚至連老師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所指,傳統文化的學習水平大大降低。另外,教師文化素養的參差不齊和教授能力的差異,也導致傳統文化在日常語文教學中難以全方位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難以開展。
三、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1.漢語思維方式的滲透特點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我們思維方式的主要反映手段和表達方式。如古典修辭手法中強調的首尾照應、前后相觀,這正是中華民族整體思維方式最好的印證,在實踐教學中應當重點突出這一思維方式特點,加以灌輸和應用。
2.應重點挖掘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意義的精髓
在高中語文實踐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精髓。教師應當將內容中所傳遞的傳統文化觀念、視角、內涵作為教學重點,對其中所傳達的道德行為觀念、文化素養、風俗習慣及傳統價值觀念等內容進行傳播和灌輸,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品鑒和自我解讀將這些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髓融化到學生的內心當中來,從而產生與傳統文化的共鳴。
3.要巧妙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眾所周知,課堂實踐教學是語文教學滲透和傳播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方式,因此,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很多經典作品中有一些抒景贊物的文學創作,這些良作大都構思新穎、用語巧妙,需要從字里行間延展,想象作品所傳達的意境。
4.課外傳統文化教學的拓展
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不應該只局限于在課堂上,還要充分擴展到課外學習中去,并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主要的方式有:首先是指導學生進行經典古文的品鑒、賞析,并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古文講解分享會,讓學生在漫長的積淀中形成較強的傳統文化創新能力;其次是鼓勵學生在課余加大傳統典籍閱讀范圍,拓展知識面,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作品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總之,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對李白與白居易的敬仰、對巴金與老舍的崇敬、對雨果和莫泊桑的欣賞已經不足以使他們脫穎而出。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語文教學的基本現狀作為出發點,通過不同的途徑推進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更多優秀的新作品。
參考文獻:
[1]王 封.高中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的核心價值[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2]吳碧芬.論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3).
[3]陳佳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文學教育(中),2011(03).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區綦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