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攀?朱偉群?王麗君
摘 要:課程改革的整合需要解決教學組織、改革動力、師資與實施辦法等許多方面的問題,本文介紹并梳理了醫學院“從樹到葉”的整合式課程改革思路,探究課程整合實施過程,介紹了組織架構、科研、醫療教學的整合改革等經驗,為國內外醫學院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整合理念;課程改革;醫學院校
2009年11月,由全國眾多的醫學院和醫學、哲學雜志社共同發起并舉辦的以“醫學整合”為主題的醫學發展論壇,提出了醫學整合理念的基本內容,使該理念成為醫學新形勢、新挑戰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整合”一詞起初源自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西余大學“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改革,以及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實行的“以問題為基礎”的課程改革模式,這為各國醫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1984年美國醫學協會在GPEP報告中提出PBL教學法,注重整體醫學觀念在醫學發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視學生在學習中對醫學觀念進行整體的把握,建議醫學課程更應融入人文教育、經濟學及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以深化醫學教育的意義,增強教育體系的連續性。
2003年我國臺灣地區頒布了《醫學教育白皮書——臺灣醫學教育之改進方向》。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的其他高等教育學院在吸取國內外經驗后逐步加強整合式課程改革。
一、整合理念的教改實踐
1.整合課改的問題與挑戰
在整合教改實踐中,醫學院校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實施多年,而實行整合教學改革是一項徹底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的系統工程,改革過程的首要問題是改革的動力問題,在教學組織方面,如何做到跨科室、跨學科、跨學院地進行教學團隊組織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實際的整合操作中,整合內容及方式的選擇關系到整合教改的效果以及后期課改的成果,是課改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最后是整合課改的師資問題,一線醫生長期負有工作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一線醫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是影響教學改革的根本問題。
2.“院院合一”管理,保障教學
在整合課改的實施過程中,各個院校的教育體制融合和相互借鑒很是關鍵,需采取統一的管理體制,同時將醫院與醫學院、各臨床科室與教研室均按照“室科合一”的模式進行管理,該模式有利于醫學科研、教學以及醫療內容的全方位整合,促進其科學地集約配置,不斷發展醫學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能力及課改效果。
3.醫療、科研整合先行,奠定教改基礎
醫療資源整合包括組建綜合的病房樓、組建多個學科的診療團隊、成立集中疾病診療中心等。科研資源的整合包括實驗室空間、人員和設備的統一管理,不同臨床學科相應的科研平臺的開發,促進學科之間的交融與相互合作。目前我國各大醫學院的整合戰略思路在科研及醫療方面已初具規模,為整合式的課程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動力。
4.隱蔽課程融入教學環節
高度重視隱蔽課程的研究和實施。物質空間類的隱蔽課程,充分運用學院的建筑群和花園式的醫療區,培育學生在醫學人文底蘊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組織制度類的隱蔽課程,包括學分制、長學制、分流淘汰制、學生素質教育規劃等,健全的組織制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能夠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與教師期望保持一致。文化心理類的隱蔽課程,通過懸掛名言名句、院風院訓,開展各類醫學文化、學術的知識競賽活動,積極組織基層調查與志愿服務,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討論
醫學課改中的“學科細分”和“課程整合”并不矛盾,課程的整合是要消除學科教師之間的壁壘和隔膜,促進學術的交流、合作是整合課程改革的關鍵,因此 “院院合一”整合了學科之間的交叉,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行課程整合前都要經過嚴密的論證、周密的設計、試點的推行與后續的改進等步驟,其中教學組織、運行方式、教師的積極性、師資的培養管理是課程整合改革的主要部分。就目前來看,學科模式對學生整合學習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更應根據實際情況推進改革。醫學院不僅要把“基礎—臨床”“醫學—人文”“公衛—臨床”考慮在內,更要高瞻遠矚、放眼未來。在未來的醫學教育中,醫師的培養模式、教學的內容方法、培養的目標都要系統地考慮到管理、公共衛生的內容,建立起完善的評估制度體系,培養出能適應未來醫學模式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田 丹.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D].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4.
[2]李 輝,付譯節,羅洪林.探討臨床專業醫學課程改革的關鍵[J].衛生軟科學,2015(02):106—108.
(作者單位:湘南學院臨床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