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通過美妙的人類音樂語言,促使人們在感情體驗的過程中產生內心的共鳴,心靈與靈魂得以洗禮,進而實現教育的目的。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豐富的感情、多樣化的方式等教學手段,增強音樂教育的趣味性,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內在美與藝術美,領悟其中蘊藏的真善美,實現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功能。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培養;音樂價值
一、音樂教育中情感培養的必要性
(一)健全人格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方位發展主要是理智和情感的同步發展。對個體進行評判的重要標志即是理智是否成熟以及情感的發展水平。因此,情感發展不到位的個人,其人格也就不可能健全。從一定程度上講,思想素養是根本,文化素養是基礎,業務素養是本領,身心素養是支柱等等,文化素養主要指的是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的核心則是人的情感。所以,提升學生情感的培養是科學有效增強其綜合素養,提高教育整體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情感表達
音樂是最具情感的一種文化藝術,其能夠很好地將創作者與表演者的感情傳遞出來,并能緊緊把握住人類情感的變化。音樂借助于聲音與表演這兩種視聽感官,向觀眾傳達蘊藏其中的種種情感。從一定角度去分析,人類的所有感情,比如快樂、幸福、憂傷、悲痛、興奮等,皆可以栩栩如生的滲透于音樂之中。在音樂教育的耳濡目染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感受音樂的情感,而且可以更好地表達自身的情感。
(三)審美培養
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是適應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傳統教育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深度不夠,未對音樂教育進行科學、全面的理解與評價,通常更為注重音樂教育所具有的外部價值,例如在品德方面的輔助價值等,而對音樂教育的內在價值,即其審美價值未加以重視。音樂教育的這種觀念偏差必然會引導音樂教育走入歧途。因此,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不僅有助于促進音樂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更能推動學生的審美價值培養。[1]
二、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教育的對象是人,脫離人的教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從事者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增強師生間的感情溝通與交流,將知識的教學過程最簡化,將情感溝通作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在音樂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相互結合的原則
音樂是融技術與情感于一體的藝術形式,脫離音樂情感的音樂技能表現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音樂教育在培養廣大學生音樂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音樂的情感培養,加強音樂藝術性對音樂感情內涵的理解與掌握,做到兩者的相互融通,既要讓學生具備高超的演唱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廣大學生正確的理解音樂的內在含義,促使情感與技能的有機結合。
(三)科學合理的原則
由于音樂教育的特殊性,促使其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感情的交流,從感性體驗著手,設身處地的體驗音樂知識與感情,最大程度的發揮音樂教育的潛在功能。同時,創作、表演與欣賞作為音樂的整個過程,無論哪一環節都離不開人的自身參與及體驗。所以,部分音樂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去體會與領悟,而非簡單的講解能夠達到教學效果。所以,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必須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如此才能實現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2]
三、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路徑
(一)情境創設,以景生情
通過現代化媒介技術的應用,諸如多媒體、幻燈片、圖畫、錄像、電視、VCD等,創設逼真的音樂教學情景,增強課堂的氛圍感染力,憑借情節與圖畫展示音樂的情境,用文字闡釋音樂的知識要點。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得聲音、圖像、文字等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而在音樂教育中則表現為對學生感情的觸動,能夠讓學生更快、更容易、更深地融入到教學之中,例如,講授《梁祝》這首曲子的時候,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舞蹈表演與戲曲片等,讓學生迅速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純潔愛情的美妙以及生死離別的苦痛,然后再對這首曲子進行詳細的講解,這樣能夠推動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親身表演,領悟情感
要想促使學生真切的感受音樂作品所包含的感情,教師需要組織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音樂作品之中,并從中得出自己的認識與感悟。通常可以從三方面加強學生的音樂實踐,一是音樂演唱。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感情的進行演唱,配合多媒體的美景播放,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最大程度的將音樂的內在感情演唱出來。二是音樂演奏。由于受到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因此,音樂演奏也必定會受到影響,但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樂器對音樂進行演奏,這樣可以加深其情感培養。三是音樂律動。音樂不是簡單的存在,而是與舞蹈等肢體語言緊密相連,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特征,讓學生根據音樂的情感變化自由的進行打拍子或者舞蹈等,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
(三)自由想象,拓展情感
音樂自身的非具體性特征,使得其與現實中的聲音有所不同,人們并不能直接感知其所指對象,但音樂中的旋律、音色、調式與合奏等形式卻能間接地傳達出其含義,而這還需要人的聯想與想象才能最終感知的到。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體驗作品中的內在情感,強化自身的情感素養。[3]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中的情感培養是需要長期的熏陶、感染與積累的。在現代化的音樂教育機制中,音樂教育者需要認真解決好音樂教學、實踐與育人這三方面的關系,充分挖掘與發揮音樂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功能,爭取實現音樂在人才的愛國主義、正確價值觀、科學人生觀、責任感等方面教育意義。其中,可以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音樂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紀律性與團結觀念,對其言行進行規范,強化其組織協調能力,進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喬金煥.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欣賞教學與古典交響樂[J].科技信息,2008(30).
[2]魏丹嬌,陳志敏.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與人的科學發展[J].藝術教育,2009(04).
[3]劉麗萍,廖夏林.音樂教育存在問題及創新途徑探究[J].教學管理,2007(01).
作者簡介:王巖(1982-),女,漢族,北京人,碩士,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