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竻明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且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無線通信技術也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無線通信在社會大面積使用,人們對通信技術的要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的通信技術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升級。本文就對目前無線通信技術維護的現狀進行分析,希望對未來無線通信工程的發展方向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 無線通信 維護 研究方式 分析過程
一、無線通信技術的現狀
1、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有四種:①移動通信第三代3G技術,②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③藍牙技術,④寬帶無線技術的新產物-wimax。
移動通信的3G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在全球范圍內,使用3G的用戶已經達到約全球總人數的六分之一,可以說移動通信的3G網絡正在潛移默化的成為全球移動網絡了。而在我國,據有關數據顯示,為用戶提供3G網絡服務的運營商已經超過86%。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其獨有的優勢,因為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在技術的設計上和應用上的優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的優點很多,不但它的寬帶搞、接入方式在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方式更靈活,而且其建設速度也比其他的接入技術快得多。但是事實上它仍然有一些不利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現有的很多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的標準不統一。全球通用的4種寬帶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分別是:MMDS、LMDS、紅外光通訊以及衛星寬帶接入技術。藍牙技術是在所有的技術中利用率和普遍率最高的一種技術,它對全球的語言通訊和無線數據進行了規范,它憑借低成本的這一優勢,并以該優勢為基礎,給一些移動終端或固定的終端的相關設備提供相應的一些接入服務。 UWB技術在一些領域也被稱為超寬帶技術。該技術是一種無線載波技術,換句話說,該技術改變了數據傳輸的方式上,以納秒級的非正弦波窄代替了原來的正弦載波。UWB技術還具有相對較低的發射信號功率譜密度、被其他設備截獲的能力也比較低、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較簡化、定位能力強及其精度也非常高、以及通常感覺不到信道的衰落等諸多優點。
二、無線通信的維護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無線通訊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日益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無線通信的維護也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為無線通信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保障。無線通信中通訊網絡是核心,無線通信的維護歸根結底就是對通信網絡的維護。當前我國的通信網絡中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為了使風險最大程度的得到降低,并且使通信網絡的安全得到保障,維護工作必須從建立通信線路到傳輸信息的整個過程中做起,并且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要對非法入侵有防范意識,在無線通信的維護工作中我們用到的防衛措施:要對用戶進行注冊立賬,通過用戶的密碼對用戶的的身份進行鑒別,從而對網絡系統的權限進一步分級。如果經身份鑒別權限受到限制的用戶將會在網絡的連接過程中就會被中止服務,或許部分訪問地址也會被屏蔽,從而達到對無線通信維護的效果。
三、通信網絡的維護的具體技術
1、防火墻技術。該技術是通信網絡安全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通過對數據流的分析、限制及其改動,對通信網絡的安全進行保護,在最大程度上為阻止黑客隨意改動、刪除、盜用等一系列破壞行為的發生、從而為通信網絡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2、入侵檢測技術。防火墻只能阻止外來的攻擊,但是對內部的攻擊卻無能為力。而,IDS(入侵檢測系統)對防火墻的技術缺陷進行了完美的補充,它對內部、外部攻擊以及錯誤操作提供了實時的檢測和保護,在通信網絡系統遭受到破壞之前對入侵的攻擊進行攔截并且給用戶警報入侵,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3、網絡加密技術。網絡加密技術是通信網絡安全的中樞,其作用就是防止信息被攔截和竊取,是網絡安全的核心。網絡加密技術很大程度上不僅提高了數據傳輸的保密性,而且其完整性也得到了加強。4、身份認證技術。由于身份認證技術比較可靠,其不但可以對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進行保障,也可以對不可否認性及可控性進行保證。5、漏洞掃描技術。通過漏洞掃描技術優化系統設計和消除了系統的安全隱患。
四、結束語
現如今,無線通信盡管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了,并且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其內部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系統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安全漏洞和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的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因此,我們應該利用高科技技術不斷的完善無線通信系統,加快提高無線通信的維護的技術水平。
參 考 文 獻
[1]楊華.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與網絡,2008
[2]姜濱,于湛.通訊網絡安全與防護[J].甘肅科技,2006.
[3]王大鵬.對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熱點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7)
[4]羅綿輝,郭鑫.通訊網絡安全的分層及關鍵技術[J].信息技術,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