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76-02
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尤其現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德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實現的一個重要措施。葉圣陶說:“課本中有各類文章,包括政治性之文章與文學作品,皆須善讀,有語言文字而深明其內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養”。但我們在承認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優秀篇章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課文和今天的學生們有一定差距。某些社會生活的負面影響往往大于課本中的正面教育。這一點在促使筆者思索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更好的陣地。
一、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1.文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有利于學生能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正做到“言為心聲”,使教者能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之后對癥下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剛上高中的學生,許多同學有些不適應,其中考試考得不理想,為了了解他們的心態,馬上布置一篇作文《期中考試后》,發現有的學生壓力太大,以為高考沒有希望,有厭學的傾向,有的學生覺得適應不了高中生活,有退學的想法。針對這些,先后布置兩篇作文《高考是唯一出路嗎》、《過了這村便有好店住》,引導學生自己思索、討論、成文。沒有過多的單純理論說教,在學生思索觀點、尋找論據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端正了思想。再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活是寫作文的源泉,促使他們觀察生活,布置作文《美,就在我們身邊》,可個別同學卻覺得生活中更多的是丑。于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善于觀察,分析、理解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才是主流。進而引導學生恰當選材,正確立意,即使是寫“美”(丑),也是為了貶惡揚善,激濁揚清。從而于作文中無形地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生活、樹立正確思想的教育。
2.文題的選擇可以圍繞社會生活,針對學生的思想情況,有的放矢,滲透德育教育。班級所訂刊物不翼而飛,經調查是個別同學看完后據為己有,沒看到的同學出于義憤,也準備效仿。針對這一思想,布置作文《丟的僅僅是刊物嗎》(《得到了一本書,卻失去了……》),在作文交上來的同時,班級的刊物也都完好無缺地重新掛在了墻上。當年紅魔肆虐,全國上下同心戰勝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學生們通過各種媒體“耳聞目睹”,布置作文《大水無情人有情》、《最可愛的人的新風采》使學生們續寫英雄人物、感人事跡的同時,自然受到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這比空洞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本著讀寫結合的原則,用寫來進一步促進、加強讀中所涉及到的德育內容
多數課文所反映的內容和現在所處的時代所接觸的東西距離較大,可以用寫的方式使課文內容和當今時代、形勢連接起來。學了《察今》,布置作文《與時俱進》,有目的的讓學生聯系課文觀點來思考、論證時代問題,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對當代與時俱進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聯系到當代改革已取得的成就,從理性、感性兩個方面加深了對黨的政策的認識、理解,從而接受了德育教育。這樣使學生在思考、對比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這也就是要求教者在布置作文時,不應僅“考慮和課文類似的體裁,也要考慮到課文的思想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滲透,加強德育教育。
三、作文講評中更要注意進行德育教育
一般作文講評時,教者更注意篇章結構、選材、立意等作文本身的一些問題,而不太注重或根本不涉及德育內容。既然“文如其人、言為心聲”,那么從作文中很容易發現學生的思想情況。如果在評改中發現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應在講評中及時予以澄清和糾正。筆者在一次自由命題作文的評改中發現一些同學在對待“錢”這個問題上有不良認識,主要源于覺得學校收費和向家長要錢難這一矛盾。在講評中筆者向同學們講了學校各項收費的合理性及用途,講了收費符合規定的,使學生理解了學校,理解了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還是很大的,增加點學費只能說減輕一點點教育經費的負擔。至于向家長要錢難的問題,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借十·一放假之機布置一篇作文《放假給我帶來的……》,要求在放假中注意父母的工作、勞動情況,寫感受。結果家住鄉下的同學由于親身參加秋收勞動,城鎮的學生或看見父母在外打工沒能回來過節,或發現父母從事的工作很辛苦??傊忌钌畹仡I悟到父母掙錢養家、供自己上學是很不容易的從而理解了父母的節省。作文交上來后又讀了幾篇有代表性的范文,在全班同學中引起強烈共鳴,不但使學生理解了父母,也意識到自己應該節儉,并完全澄清了對“錢”的錯誤認識。但我們不難看出,作文講評是德育教育在作文教學中滲透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和作文指導相呼應,完成一次作文訓練,其實也是一次完整的德育教育。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幾種方法是融為一體的)的嘗試,不僅使學生能成文,形式符合要求,而且思想性很高,主題有深度。更主要的是學生在作文教學中自然接受了思想教育,從而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極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