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成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現代人的生活已離不開新媒體環境。青少年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富有創新精神,不喜歡墨守成規,他們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樂于使用新鮮事物,所以新媒體成為了青少年所喜愛的信息溝通媒介。但同時,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復雜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弱,在新媒體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引導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青少年 科學使用 新媒體
【基金項目】本項目《新媒體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共建課題,批準號是2012GJ5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7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發展成為大家廣泛接受而且逐漸依賴的信息傳播途徑,也成為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和平臺。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這些數據充分說明,我國青少年使用多媒體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一、新媒體的特性
1.新媒體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人人都能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頭。以往的傳統媒介以及初期的網絡傳播都需要特定的設備、平臺或者是具備相關技術或資質的人員才能進行信息發布,但現在多媒體技術使信息發布的門檻越來越低,不需要專業的設備和技術,每個人都具體成為信息發布的源頭,如微博、微信的朋友圈等,這就使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導向性都沒有保證。
2.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和時效性都非常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網絡平臺越來越完善,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新媒體依托信息的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信息的采集、發布和反饋一體化,可以很好地實現信息采集后的即時發布與實時反饋。
3.新媒體的傳播能使信息選擇更加自主化。新媒體平臺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給大眾隨時選擇,就像24小時營業的超市,民眾可以隨意選擇感興趣的信息。這就使人們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更加主動、更加便捷。
二、青少年面對新媒體可能產生的危害與問題
1.青少年易受不良信息侵蝕。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基本的是非觀以及價值判斷還不成熟。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青少年在主動汲取的同時還不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網絡等新媒體載體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特別是包含了很多色情、暴力、消極的信息,青少年出于好奇很容易去瀏覽吸收;同時,一些不實的信息、謠言在新媒體平臺有著其生長的溫床,青少年不能辨別其真偽,經常被網絡虛假信息所誤導;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青少年極易形成一種反主流意識,對國家、政府,學校所倡導的都持反對態度,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和組織有目的性的散布謠言、蓄意詆毀我們的主流價值,往往會有我們的青少年跟風認同。近期網絡上就出現了多起抹黑我們革命先烈的謠言,很多青少年在網上跟風轉發。
2.新媒體傳播使許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使青少年交往有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很多例子顯示,沉迷網絡使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不善于與人交往,存在人際關系障礙。同時,青少年自制能力比較差,經常將時間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F在很多大學生晚上沉迷網絡游戲,白天上課睡覺甚至是逃課等現象非常普遍,大學生無節制使用網絡導致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
3.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危害最常見的是某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實施進行網絡詐騙,上當受騙的學生比比皆是,近期還發生了某貧困大學生因在網絡上受騙損失財物而輕生的事件。同時,網絡暴力和網絡色情對青少年的不良導向使某些青少年進行模仿而產生青少年為主體的網絡犯罪也時有發生。
三、引導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的對策思考
1.家庭教育應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通過電子產品等載體使用新媒體的青少年呈現低齡化的跡象,不少家長對此不重視、不引導,導致青少年過早受新媒體的負面影響,造成難以扭轉的后果。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家長應及早意識新媒體平臺對青少年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引導和監管,使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使用新媒體平臺的習慣。
2.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能使青少年具備正確的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對媒介所傳達的信息作出正確判斷。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應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的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媒體素養教育,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提高創造環境、營造氛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共同重視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的教育,讓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
3.加強網絡監督和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網絡缺乏監管、難以監管是新媒體平臺信息復雜的源頭,也是滋生網絡犯罪的重要原因,有關政府部門應當以強硬的態度有所作為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近年來,我們能看到國家整治網絡環境的決心和力度,但是要在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需科學、完善的法律機制,同時還需在技術手段上的提升和改進。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網絡進行犯罪或傳播不健康信息的行為和現象。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體,其健康成長需要整個社會關心和重視。新媒體背景下,復雜的信息環境是青少年不可避免和回避的,我們應高度重視引導青少年科學使用新媒體。
參考文獻:
[1]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王曉英.試析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11.
[3]孫云霄等.論新媒體時代如何加強“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
作者簡介:
何柏略(1982-),男,漢族,廣東省廣州市人,碩士,廣州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