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微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命脈的微循環,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其運營過程中面臨著市場準入、稅費負擔、融資困難和權益保障等很多難題,其中融資問題最為嚴重。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數量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7%,納稅占到50%,所貢獻的GDP達到60%,完成的發明專利超過70%,創造就業接近80%,但目前能夠獲得銀行信貸融資支持的小微企業不足50%,融資困難已經成為制約小微企業發展最重要的瓶頸因素。分析小微企業經營特點,找到其融資困難的原因,給出有效解決融資問題的建議和對策,對小微企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意義巨大。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對策研究
一、 我國小微企業的劃分標準及特點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對企業劃分標準進行了多次調整,確立了從業人員數、營業收入、資產總額三個指標為或的關系,即滿足其中一個條件便可界定為相應類型企業,從微型、小型到中型依次界定。標準的具體規定整理如表1。
除了按照政府相關部門頒布的規定人為定量的劃分出來,從創建和經營管理角度來看,我國小微企業也有著不同于大中型企業的特點。比如,小微企業創建門檻較低,一般選擇進入和退出壁壘較弱的行業;所有權與決策權合一,創建者的動機和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經營狀況;組織結構簡單,人情味濃;信息透明度低,沒有規范的財務報表,也缺乏完整的納稅證明;生命周期短,真正能夠進入成熟期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只有20%左右;小微企業管理結構扁平,企業決策者更接近客戶和市場,能夠真實快速的了解客戶需求,有利于企業快速作出決策;科技推廣成為重要力量,現代科技為小微企業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 小微企業的融資方式及特點
1. 小微企業融資方式??傮w上來說,企業有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種融資方式。內源融資是指從企業內部融通資金來擴大生產,主要是指利用留存收益投入再生產。外源融資是指企業向外部其他經濟主體謀求資金,主要包括向銀行借款、發行股票、債券融資和民間借貸。而外源融資按照資金來源又可以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二者的區別在于融資過程中有沒有金融中介的參與,目前主要的間接融資為銀行貸款。
內源融資來自企業內部不存在籌資費用,也沒有付息和償還的壓力,具有低成本、抗風險的特點,缺點就是融資規模有限,它是小微企業發展初期重要的融資手段,但如果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就只能轉向外源融資。外源融資能夠為小微企業迅速籌到大量資金,滿足快速擴張的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同融資方式的相互關系整理如圖1。
2. 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的特點。企業融資的方式很多,但目前小微企業能夠有效利用的融資方式主要有留存收益的內部融資、銀行貸款融資以及民間借貸。
依靠留存收益進行內部融資讓企業在使用資金時有很大的自主性,融資成本最低,而且風險最小。但是留存收益受企業自身積累能力影響巨大,融資規模比較小,無法完全滿足小微企業發展的需求。
銀行貸款是小微企業比較理想的融資方式,銀行貸款利息具有稅收減低效應,因此企業可以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大批的資金。但是受我國信貸政策影響,銀行對貸款企業各方面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企業有比較完善的財務制度,對各方面信息進行充分披露,而且小微企業一般都沒有足夠的資產抵押或信用保證,所以對小微企業來說想要獲得足夠的銀行貸款資金比較困難。同時銀行貸款嚴格規定貸款用途,使小微企業喪失一定的靈活性,容易失去一些市場機會。
民間借貸操作比較簡單、方式靈活,一般不需要抵押或質押便可獲得規模很大的資金,而且資金的使用完全由小微企業自主決定。同時資金供求雙方人緣、地緣關系比較密切,既降低了信息搜尋和履約監督的成本,又能夠給提供資金的親朋好友帶來可觀的收入。民間借貸的缺點是融資成本相對較高,一般期限比較短,而且對于資金提供者風險比較大,容易造成民事糾紛或社會的不穩定。
三、 小微企業融資難及選擇融資方式的理論分析
在實際操作中,小微企業并不能自由選擇融資方式、安排融資結構。因此,適用小微企業的融資理論主要集中在對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分析和融資方式次序選擇的研究兩方面。
1. 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自身缺陷和制度性約束等三個方面。
信心不對稱會造成事先的逆向選擇和事后的道德風險,這些問題可能是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難的根本性原因。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把信息不對稱理論應用于企業融資問題的分析,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企業要比銀行對自身的經營、融資用途、預期回報和風險更加了解。而相對于大企業,小微企業缺乏規范的財務制度和治理結構,使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
我國小微企業產權不清晰、管理結構混亂、財務制度不健全,使得他們沒有有效的抵押或信用擔保,不能滿足銀行安全發放貸款的相關要求,這是造成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同時很多小微企業遇到資金問題時就肆意拖欠貸款,存在著很高的倒閉率和歇業率,給金融機構資金安全帶來很大威脅,加劇了再次貸款的難度。小微企業主多存在著“小富即安”和“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意識,這一方面使小微企業缺乏有效的內源融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性,使融資方式較為保守,影響了融資渠道的拓展,妨礙了企業的擴大發展。
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具有私人化、多樣化的缺陷,而大型商業銀行的借貸行為需要規模效應的支撐,所以僅依靠國家政策強制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可能違背經濟學理論,不能長遠發展。近幾年,雖然針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頒布了一些新政策,但缺乏完整的金融政策體系的支持,小微企業的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沒有有效解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銀行借貸市場發展領先于公司債券和產權市場,另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有著嚴格的市場準入規則但是交易工具較少,這大大降低了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的可行性與選擇性。金融監管制度非常嚴格,為了爭奪有限的盈利空間,商業銀行往往把服務重點集中于大型企業,而忽略了小微企業可能也是其潛在的利潤增長點。
2. 融資方式選擇的理論依據?,F代企業融資理論是西方各國企業融資行為的指導理論,經過了研究學者們幾十年的完善和創新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各學派別也只是從某個特定的視角出發,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能夠統籌應對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融資問題。
融資順序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企業所存活的市場中存在著千差萬別的約束信息,影響企業融資成本和市場價值的信息也千差萬別,因此企業會根據成本最小化原則作出融資決策,也就是先選擇無交易成本的內源融資,其次是交易成本較低的債務融資,最后才是對企業信息約束最嚴格的權益融資,因為權益融資可能會導致企業價值被低估。但是,融資次序理論是從大企業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研究的。大企業具有融資優勢,可以靈活的選擇融資方式,只需要確定能夠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得融資比例即可。但小微企業沒有融資優勢,不能靈活的選擇以上的融資方式,由于擔心喪失控制權,很多小企業也沒有完全遵循通常所說的融資次序來進行融資,這時候融資次序理論就失去了解釋力和說服力。
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最早由Weston和Brigham提出,他們將企業的發展分為創立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從企業的資本結構、銷售和利潤等特征出發,分階段對企業的資金進行獲得性分析。例如,在企業的創立期和成長期,資金需求量大但經營風險高,企業會多使用債務融資;當企業逐漸進入成熟期時,融資選擇多樣化,對債務融資的依賴性將逐漸降低;如果企業持續增長,則可以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公共權益和債務市場進行融資。在后期的研究中,Weston和Brigham將四階段擴展為六階段,信息因素也被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加入到該理論之中。
四、 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對策分析
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小微企業自身、金融機構及政府多個層面共同努力。
首先,小微企業要提高自身素質。努力規范治理結構,明晰產權,理清所有人和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形成管理、監督的制約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注重加強健全的財務制度建設,提高財務信息的可信性,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降低信貸配給的現象發生的概率;必須強化信用意識,注意培養與銀行的關系,在長期合作中樹立起自己的信用形象,讓銀企關系形成良性互動;要充分利用內源融資,拓寬資金來源,把盈利投入到企業再生產中;重視人才和產品質量,把產品做精、做細、做專、做深,開拓銷售渠道,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業集群,通過集群內企業和各相關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增強融資能力和效率。
其次,要改革完善間接融資渠道。大型商業銀行應轉變觀念,努力構建公平高效的貸款平臺,滿足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要積極發展專業為小微企業服務的中小商業銀行,包括城商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提升金融體系的效率;商業銀行應加快產品創新,推出不同類型的個性化產品,并提供靈活、快捷的服務,以更高匹配度來迎合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構建新型銀企關系,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進行幫助和監督,獲得更多的非公開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要支持擔保機構的發展,由政府、銀行和企業三方聯合,建立風險擔?;鸷驮贀;?,確保擔保機構的正常運行與發展,以便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
最后,要開拓規范直接融資渠道。在我國應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建立健全多層次的風險投資撤出渠道,拓展風險投資來源,引入金融機構、私人和海外資金以及政府等多種融資主體,積極促進有潛力的小微企業發展;我國應該盡快研究出臺規范民間借貸相關的專門法律,對民間融資的主體及雙方權利義務加以確認,制定民間借貸的規范化流程,明確合同的必須條款,完善民間借貸的利率體制,引導民間資金合理流動,使其有效的填補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我國還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并盡快出臺具體實施細則辦法了更好的保障法律順利實施且落到實處,以扶持引導小微企業合理規范融資。
參考文獻:
[1] 巴曙松.如何促進多層次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發展[J].商業周刊,2004,(3).
[2] 陳曉紅,等.中小企業融資創新與信用擔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程海波,于蕾,許治林.資本結構、信貸約束和信貸歧視:上海非國有中小企業的案例[J].世界經濟,2005,(8).
[4] 樊綱.產權改革必然要求發展資本市場[J].政策與管理,2001,(1).
[5] 范飛龍.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融資信用信號傳遞模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6).
[6] 高正平.中小企業融資新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7] 郭斌,劉曼路.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對溫州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2,(10).
[8] 郝麗萍,譚慶美.不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融資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5).
[9] 洪長禮,劉錦虹.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J].統計與決策,2005,(7).
[10] 胡乃武,羅丹陽.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重新解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
[11] 王再祥.汽車金融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論文,2003.
[12] 曾鴻志.信息不對稱與公司融資政策[D].天津:天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3] 遲憲良.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7.
[14] 曹江明.我國中小企業成長中的融資瓶頸和信用困境突破[D].廈門:集美大學學位論文,2011.
[15] 甘信芳.利用集合債權信托基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1.
[16] 曹攀攀.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對上市中小企業業績影響的實證研究[D].廣州:廣東商學院學位論文,2012. [17] 王偉.小銀行與中小企業間關系型信貸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12.
[18] 吳桂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初探[J].北方經濟,2008,(22).
[19] 任澤洙.淺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的現狀及原因[J].商業研究,2007,(12).
作者簡介:丁嘉倫(1989-),女,漢族,山東省青島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