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婷婷 蔣漢舟
摘 要: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由于農業機械化改善了原始的生產環境,使大量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并轉移到其他行業,因此使得農業經濟增長,農民增收。論文主要研究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貢獻關系,總結了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關系,為以后國家制定相應農業方面的對策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機械化;農民;增收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弱,其原因主要是農產品的質量較差、生產成本較高,因此,要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份額,則必須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去應用大量先進的農業機械裝備與技術,使農業領域全面覆蓋現代農業機械裝備與技術,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并不斷使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和農產品的質量不斷提升,最終使我國農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1.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效關系
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先進的農業機器以及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生產目標。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系統中的作用取決于它所具有的功能,其直接功能就在于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農業勞動生產率,改善農產品質量,并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適當調整,農業剩余勞動力進行轉移。因此,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相互關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1)提升農產品品質,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質量是影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今時代,更多的是大力倡導綠色農業、有機食品,因此農產品質量關系到企業的生存,也決定了農民的增收。在農業生產的各環節利用機械代替人、畜作業,能有效改善農產品的品質,從而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業產出。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但隨著我國農業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和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農業機械價格卻一直處于平緩狀態,因此,更多的農業勞動力被現代農業機械化替代,很好地起到了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農業機械在提高生產者的勞動效率、降低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以及對農業生產環境改善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應用植保機械,使農作物抗御病蟲害能力得到增 強;應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割,做到了搶收搶打,防止糧食鼠吃或發芽霉變,抗御雹災等,使農作物能力得到增強。綜合使用各種不同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從而增加了農業產出。因此,農業機械化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業產出,促進了農民收入增收。
(3)農業機械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節約了成本。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改變了生產方式,解放和發展了勞動生產力。①農業機械化改變了生產方式。傳統農業中自然條件和生產要素是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生產要素包括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和生產工具等。當前,農業生產要素中的農業機械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隨著勞動者數量不斷減少,其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因此體力勞動因素下降,科學文化作用增強。現代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②農業機械化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民有了自己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促進了他們主動投入農業機械化進行生產,因此我國農業機械投資逐漸成了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機械投資的主體是農民,其根本原因是對農機投資可增加他們收入。
(4)農民增收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后,會深刻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帶來的利益,因此他們會投入更多資金購買農機,從而促進農機的發展。政府對購買農機優惠政策補貼能使農民加大購機熱情,國家逐步投入到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公益性與引導性當中來,并長期穩定地向農民提供購機補貼,使得農民購置機具和設備的積極性提高。扶持農機示范園區建設、農機科研開發、農機信息網絡建設和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發展;農機推廣、培訓機構提供公益性服務所需經費主要由國家承擔;農機執法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及執法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農民增收促使農民開闊眼界,解放視野,甚至是再學習技術,也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民購買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農機具,推廣多功能高效復工作業機械,加快老舊機型更新換代。[2]
2.結論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是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我國農業生產當中機械化生產已成為最活力的因素,它促進了農民的農產品產量的提高,收入水平也隨著增加,同時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自然資源及環境的保護產生了重要作用。鑒于此,國家應該大力投入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推廣,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潛力,使得農民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更為明顯,進而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祝華軍,田志宏,韓魯佳,等.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財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04(03):17—29.
[2]劉麗鳳,宋 揚,陳紅艷等.農業機械化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0,07(01):5—40.
(作者單位:海婷婷 新疆農業大學;蔣漢舟 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