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ODI)已經接近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FDI)。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投資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7.6%,繼續保持全球第三位的水平。如果算上通過第三地投資的數額,中國去年實際上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編制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2、2013年連續兩年,中國對外直投規模均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穩居第三位。隨著商務部、外管局和發改委繼續放寬對外直投的相關限制,中國對外直投規模將繼續上升。經濟學人智庫(The EIU)預測,到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2640億美元,并超越外商投資(FDI),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凈對外投資國。
無論是政府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還是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日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無論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金磚國家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 BRICS)和絲路基金的建立,還是政府在不同場合所釋放出的鼓勵企業“走出去”并加大對外投資的種種信號,無一不在透露一個訊息——中國資本大量輸出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眾多的機會等待中國企業去開發,但揚帆出海,卻未必風平浪靜。暗礁險灘,是企業出海的最大困境。
政策助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
從中國商務部2013年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海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商務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四個行業,單個行業投資量超過百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前十大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開曼、美國、澳大利亞、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英國、盧森堡和俄羅斯,前五大國家和地區占比達76.7%。
根據湯森路透最新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數據顯示,并購成為中國企業跨境投資的重要力量。去年中國企業共對6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并購投資,投資規模(含并購對象負擔的凈債務)為554.2億美元,并購交易數量為460筆。從中可以看出并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跨境投資的重要力量。
從并購投資的角度看,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去年跨境投資的前五大地區和國家分別是中國香港、美國、英國、新加坡和意大利,總占比達60.5%;前五大行業分別為能源和電力、金融、高科技、工業以及媒體和娛樂,總占比達62.7%。
事實上,單以并購數據就能折射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趨勢。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作為收購方發起的跨境并購規模達234億美元,作為被收購方參與的跨境并購規模只有53.2億美元,對外并購在涉及中國企業的跨境并購總額中占比達81.5%;反觀2001年,前者規模僅有3億美元,后者規模7.3億美元,對外并購占比僅為30%,2015年間這一比例上升的速度令人驚嘆。
此外,政府近兩年推出的相關鼓勵政策,更會加快中國企業的楊帆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015年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幕當天,中國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戰略的框架思路、合作重點以及合作機制,至此該戰略的基本輪廓和實施細節浮出水面。
從《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看,“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重點是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因此這三個領域也成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跨境投資時的重點方向。一帶一路”涉及的沿線國家大致有六十多個,包括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新加坡、老撾、泰國、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土耳其、荷蘭、法國、比利時、希臘和德國、肯尼亞等。
根據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在上述國家中,中國企業去年沒有進行過并購投資的有: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菲律賓、孟加拉國、伊朗、希臘和肯尼亞;并購投資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只有哈薩克斯坦、新加坡、荷蘭、法國和德國;交易數量排在前五位的國家為德國、新加坡、法國、荷蘭和哈薩克斯坦。并購主要集中在能源和電力、高科技、工業、金融和材料等行業。從數據可以看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國企業投資對象國高度集中在歐洲、東南亞和中亞,尚未開發的國家和地區投資潛力巨大。
風險與潛力并存
過去五年里,中國海外投資大部分是由國有企業來完成的,投資領域主要偏好在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行業。從2010年開始,中國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交易量和總額都在不斷上升,其投資動機和國有企業很不同,對海外投資也明顯偏好發達國家,更關注于收購品牌或高科技等無形資產。未來中國的民營企業海外投資額將會進一步增加。
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海外投資經驗,中國多數企業的海外投資經驗只有10年左右。而西方的跨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經驗要豐富的多。從系統性風險來看,新興國家進入門檻相對較低,但將來的運營成本相當高,發達國家進入門檻高,但是未來的成本相對低。另外,該國跟中國的政治經濟關系情況及其地方保護主義情況也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一大挑戰。
近十年來中國企業與個人在美國涉及訴訟案件呈快速上升趨勢,涉及反壟斷、知識產權、環境和能源、稅務等多個領域。中國已與全球近120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這在相當程度上有利于保護中國企業在投資目的國享受公平的競爭環境。
德勤管理咨詢消費行業主管合伙人哈億輝指出,制定海外投資戰略時,先需要對現有的國內外業務以及競爭對手、行業上下游、消費者等各個維度進行全面的分析,識別弱點、提升點,如果某些方面恰好是能夠通過投資或并購得到快速的彌補或提升,同時在海外存在潛在的投資對象,才應堅定海外投資的信心。同時海外投資必須有的放矢,能夠提供明確的、可預期的財務回報,并且風險也是在可控范圍內。他認為,很多情況下,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時對當地市場的了解仍然不夠全面和深入,例如對政府和監管的了解、對當地合作伙伴的了解、對當地消費者的了解。中國企業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要接受全球標準、理解當地監管法規和文化差異,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主要挑戰,特別是在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相應的,隨著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增多,涉及的糾紛也在明顯上升。
繞不開的知識產權風險
在企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知識產權問題往往是繞不開的。海外發達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相當重視。一旦侵權,侵權者不僅需要賠償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損失,還會遭遇懲罰性的賠償,懲罰性的賠償將遠遠高出實際侵權損失。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風險來自于專利權、商標權以及版權的強力保護。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遭遇的知識產權風險的產生既有來自于海外各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和執法力度,也有可能來源于企業自身因對海外知識產權戰略重視不足。
破財的商標
目前,就商標總量而言,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標管轄區。據湯森路透旗下的全球商標數據庫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4年全球前八位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商標公告數量排名表中,2014年中國大陸排在第五位,在美國、中國香港、日本、英國之后。
盡管從宏觀上看中國企業的海外商標注冊數量在逐年上升,部分中國企業也已把海外商標注冊作為企業重要的知識產權戰略,但從總體上看,中國企業對自身擁有的品牌的保護力度和意識方面做的還不夠,這導致海外相關商標訴訟不時的發生。據國家工商總局在多年前的不完全統計,國內有15%的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類似案件每年都有超過100起,造成每年約10億元無形資產流失。
湯森路透分析師向China IP記者介紹道,相比較國外的跨國企業,中國企業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例如Facebook盡管還未進入中國,但是Facebook已經在中國注冊大量商標,而中國企業往往表現為后知后覺,中華老字號“王致和”、“杜康”酒、“紅星”二鍋頭和“英雄牌”鋼筆等在國外都有被搶注的狀況,導致這些產品進入其他國家時,或通過漫長的司法程序以馳名商標的方式重新獲得,或向商標注冊者繳納高額商標使用費,這些大大增加了商品的成本。這些案例很大程度反映了中國企業海外商標申請意識還有待加強。
中國企業在海外遭遇商標風險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往往簡單將商標管理等同于商標注冊,而實質上商標管理還包括很多工作,比如商標的假冒,防止競爭對手搭便車等行為的管理和監控。事實上很多中國知名品牌在國外同樣存在仿冒和假冒的狀況,但是,中國企業很少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管理和監控,導致品牌受損。
湯森路透分析師在采訪中向企業建議,為了防范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遭遇的商標風險,中國企業高層首先應該提高商標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意識,前瞻性地進行商標布局。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增強,眼光逐漸轉向海外,中國企業應該提前開始在重點國家和市場乃至全球進行商標和品牌的布局。以避免產品準備上市之時,無注冊商標可用的尷尬。其次,除了自己建立新的品牌,注冊新的商標以外,通過收購快速獲得一個知名的品牌和商標不失去為一個捷徑。聯想集團的兩次品牌動作值得其它中國企業學習,第一次是聯想放棄之前的“Legend”商標,啟動“Lenovo”商標,一舉解決原來的“Legend”商標已經在很多國家被注冊,而無法進行全球注冊的尷尬,也為聯想的全球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通過收購Motorola手機部門,一舉獲得Motorola的手機品牌和商標,快速獲得Motorola手機的品牌和銷售渠道。
最后,企業商標的維護也要考慮商標的監控。通過監控重點市場的商標注冊,維護品牌的權威和美譽度,避免競爭對手搭便車的行為發生。戴姆勒-奔馳在全球范圍內多次異議三一集團的商標注冊的行為就是國外企業維護自身商標的經典案例。中國企業應該學習戴姆勒-奔馳公司維護自身商標及品牌的意識和行為:監控與自身商標相同或相似商標的注冊行為,積極保護注冊商標。同時監控市場銷售行為,防止假冒商標產品的銷售,維護品牌的美譽度。可以預期,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時,也同樣會面臨假貨的沖擊,小米公司產品在海外發現假冒產品也證明這一點。
要命的專利
近年來國內企業海外專利申請數量出現了明顯增長,在知識產權戰略部署上也有不少可喜的新動向,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不僅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而且有意識地在海外進行專利申請。這既能提高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同時也是為更好保障自己的權益。但相對于中國經濟規模而言,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申請專利的數量仍然太少。此外,中國對外專利申請的目的國家或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相對集中于美國、歐洲等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勢領域主要集中在通信技術。中國企業想要更多地滲入國際市場,就需要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全球化戰略,其中最核心的是在產品目標市場國家進行專利申請布局,做到“產品出口,專利先行”。
根據湯森路透2014年中國企業海外專利公開數據統計,中國企業在海外專利申請的主要地區依次是美國(公開18894件),歐洲(5740件),中國臺灣(4435件),日本(4305件),韓國(1611件)。從湯森路透《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2007年至2014年海外專利申請排名前十名的中國企業數據來看,前三位分別是華為(發明總量33627件,年國外發明申請占比44.5%);中興(發明總量33884件,年國外發明申請占比38.1%);深圳華星光電(發明總量2447件,年國外發明申請占比68.9%)。
以華為為例,其業務遍布全球。為了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華為積極的在海外申請專利,截止2014年底共擁有23 917件海外專利申請,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5713件次。華為也積極開展專利收購和許可活動,在為保障公司業務開展獲得必要知識產權的同時,通過知識產權許可和運營為公司的創新獲得合理回報。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法務官宋柳平指出,知識產權的競爭是市場競爭的一部分。中國企業在分析業務競爭力的同時,也需要分析知識產權的競爭力,做必要的知識產權準備。長遠看來,中國企業依托國內高投入產出比的研發環境,致力于創新及為產業健康發展做貢獻的理念。在建立知識產權能力的時候,企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鼓勵創新和發明、保障知識產權質量、開展全球布局、開展產業合作等綜合的內部作業流程和體系。
加強在海外市場的核心專利布局
企業通過專利海外布局獲得行業內一定數量的專利(尤其是核心專利),增強自身專利實力,借此作為獲得市場準入、安全經營或參與行業競爭的基本要素。《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強調,企業對核心技術開展專利布局,并將其納入技術標準中使之成為標準必要專利,將對企業海外經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意義,依靠不同專利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往往可以打破單個專利在技術、時間保護上的局限性,消除專利文件撰寫瑕疵的不利影響等。
除此之外,該報告還認為,以市場為導向的海外專利布局,應側重在圍繞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成果,在企業海外經營地或產品出口地構建嚴密專利池,由此提高行業跟隨者尤其是競爭對手的規避設計難度和研發成本,為產品推向海外提供保障,構筑專利整體優勢,通過專利布局形成交叉許可或商業談判的專利籌碼,幫助企業獲取海外市場準入或參與行業競爭的核心資源。
對于中國企業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避免侵權,在該報告中,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兼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也給出了幾點針對性的建議。她認為作為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首先,要對進入的市場有基本的分析和預測,競爭對手的專利分布,己方所處的戰略地位;第二,要擁有一批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過硬的專利權,這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如果時間不允許的話,可以收購和重組一批專利,有針對性的做一些進攻和防守的戰略部署;第三,要有基本的法務團隊和公關應對,會利用國際規則和社會外腦,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一個綜合運用體系,不是簡單的法律應對,當然,優秀的外部律師可以幫助企業化險為夷,但能從企業整體發展考慮的戰略應對還是要依靠內部實力;第四,目前國際上的知識產權訴訟已經演變成企業相互制衡和消耗對手的競爭工具,需要引起企業高層的重視,必須有戰略眼光,從創新投入、品牌培養、企業文化建設等長遠規劃考慮,而不是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一旦遇到知識產權糾紛即一勞永逸。
如想獲得《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請點擊:http://goo.gl/DWVAjS
本文中相關數據及部分內容來源湯森路透《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