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
一般情況下,每個班都會碰到小麻煩的幼兒,遇到個例,我們就要研究探索轉變方案。
昊昊是小班第二學期轉到我們班的,他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自理能力也不錯!可是,他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晨間桌面游戲時間,他會一個人默默看書;集體活動了,他蹲在一旁玩積木;聽音動作時,他跑到午睡室玩起了娃娃家……他不會主動與小朋友交往,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沒過幾天,他的我行我素對其他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也開始蠢蠢欲動,集體活動時注意力也開始分散……我意識到我們班上轉來了一個“小麻煩”,如果不把這個“小麻煩”拉入大集體,班上的常規也會因此變得不再穩定。
通過家訪,我了解,昊昊的父母是中年得子,對于這個遲來的寶貝特別疼愛。昊昊的父母在我們當地最大的菜市場做管理人員,平時工作比較忙,對于昊昊采用的是只要沒有危險就“怎么都行”的教育模式。放任的家庭環境讓昊昊缺乏約束和規矩,而且沒有群體歸屬感。此外,昊昊的出生月份小,剛剛夠到入園年齡,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留有托班幼兒特點。
一、行為歸因,培養交往
昊昊的散漫主要源于其生活環境,要想讓他的行為加以矯正,首先要從他的交往能力入手。經過與昊昊父母的溝通,他們也意識到了問題,愿意積極配合我們。同時對于昊昊在家我們也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工作之余盡量抽時間多陪昊昊,進行情感交流,給他講故事、一起看書、玩棋類等有互動的游戲;二是與昊昊共同制訂家庭約定,父母與昊昊共同監督、共同遵守;三是讓昊昊參與家庭管理,共同分擔家務,逐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改變教師的主觀意識,看清昊昊麻煩背后的原因,給予昊昊更多的關注。有時候昊昊的亂串只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做什么,那么老師任務就是及時發現昊昊的這種茫然,對他提供適合的幫助。第一次玩區域游戲的昊昊對什么都感興趣,一會去娃娃家里擺弄餐具、一會去美工區捏捏橡皮泥、一會又跑到表演區拿起玩偶……看著滿場串的昊昊,我輕輕地拉起他的手,向他提議:“昊昊,你能陪我去釣魚嗎?看上去好像很好玩呢!”昊昊的眼光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了下,表示同意。“不過,釣魚的時候可一定要有耐心,不然魚就不會上鉤!”到了益智區我便向他提出要求。昊昊顯然是被五彩的魚給吸引了,笑嘻嘻地坐在魚池邊釣魚。沒過多久,昊昊開始坐不住了,開始東張西望。注意到他的動向,我及時介入游戲:“哇,昊昊,你釣了這么多魚啊!能告訴我秘訣嗎?”得到我的肯定,昊昊顯然很得意:“這上面有回形針,對準回形針就能釣了!”“那我來試試看!”我故意讓魚竿晃來晃去,著急地問他:“魚竿晃來晃去的怎么辦?”“你要這樣!”昊昊抓過魚竿示范給我看!“原來是這樣!你很會找方法啊!那我們來比賽吧!”有了我的鼓勵,昊昊再一次坐了下來!游戲時間很快就結束了,在總結時,我特意讓昊昊分享他的成功經驗,并對他的堅持進行了表揚。
二、發現特長,鼓勵培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別擅長的一塊,昊昊也不例外。一次手工活動“小蝸牛”,在我展示出成品后,一旁玩積木的昊昊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并搬來了小椅子,乖乖坐下。看到他的表現,我知道手工是他感興趣的。針對昊昊喜歡動手制作的特點, 自由活動時間,我要么拿出彩紙,要么拿魔尺向他“請教”,對于他的幫助我總是大方地表示感謝。同時,我把昊昊的巧手介紹給其他孩子,慢慢地,很多孩子開始主動地與這個新伙伴游戲,大大增強了他的信心和歸屬感。
三、快樂游戲,增強意識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互動有時候比師幼互動效果更獨特、更顯著。因此,我經常請一些常規意識比較強的孩子坐在昊昊周圍,通過他們的言行影響昊昊。小楷是我們班上的大姐姐,乖巧而大方,班上很多孩子都很喜歡她。于是我也給了小楷照顧昊昊的任務,要求小楷帶著昊昊一起玩。不得不說小楷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沒過多久,昊昊儼然成了小楷的小跟班。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昊昊有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漫無目的地亂串,開始尋求同伴、共同游戲。這天,我們開展戶外游戲。到了室外,孩子們都顯得格外興奮。介紹完材料,孩子們都很快地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材料進行游戲。只有昊昊開始對花圃里的植物展開了攻擊,我連忙拉起他的手看著他。看出我眼睛里的責備,昊昊低下了頭。“你這樣對待花,它們會受傷,就不會喜歡你這個朋友!”我頓了頓繼續說道:“大家都在等著你呢,快點去找你的好朋友一起玩吧!昊昊立馬展開了笑顏,跑開了!
就這樣,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昔日的“小麻煩”已經變身成了“小可愛”,他在我們班中找到了他的位置,感受到了來自同伴、老師的愛,慢慢地融入進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