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新
雖然《出師表》之作距今已久,但是其中包含的忠與義仍然值得人們去反思、推崇。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將《出師表》作為忠與義的教科書。本文從《出師表》忠與義的表現、學生對情感的領悟與運用出發,基于多個角度研究了如何通過《出師表》構建忠與義的校園文化。
一、忠與義,《出師表》的文字深意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傳遞了“報先帝”“忠陛下”的主旨,整篇文字都蘊含了忠與義的深厚情誼。在劉備死后,蜀漢王朝的江山不再穩固,諸葛亮心知阿斗的渾渾噩噩,但面對托孤重任,諸葛亮支撐了整個殘局:“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慎重地處理與劉禪之間的矛盾,一部分原因是作為臣子的忠,另一部分是念及與劉備之間的情義、堅持心中的正義,以及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份責任。在《出師表》中也展現了這份“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猶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惜才之情與識才之義,因此才始終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對劉備、劉禪都是忠心耿耿,“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直至劉備去世,諸葛亮面對劉禪的不諳世事,苦心與其闡明治國大計、表明憂國憂民之心,嚴明應該通過廣開言路、公正執法、親賢遠佞來治國。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出師表》中的忠、義之情蘊藏在其文字之中,這份濃濃的情義在當代教育與社會中依然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每個人去體會、感悟。
二、感與悟,《出師表》的款款深意
在構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傳達沁人心脾的“忠義芬芳”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日常教學與校園文化構建之間的緊密聯系,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認識到教學課程中蘊藏的忠義之情。
例如,在《出師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講述與《出師表》以及三國時期相關的故事,正確引導學生賞析《三國演義》《三國志》等作品,了解《出師表》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深入了解諸葛亮的“義”與“不易”。其次,教師可以借助《三國演義》等視頻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那段歷史,感知諸葛亮的情感發展,體會其對國君之忠、對國家之忠。另外,教師還可以圍繞讓學生結合《出師表》等相關資料,闡明自己心中的“忠與義”,從而加深對這份款款深意的感悟。
通過一系列感悟、體驗的活動,學生不僅從文字中加深對忠、義的了解,還結合歷史實情談論了當代生活中的忠貞、忠心、情義與正義,促使《出師表》中的情義能夠蔓延到學生生活與文化構建的過程中,讓語文教學能夠煥發奪目的光彩。
三、學與用,忠義情的靈活運用
教師應該認識到對《出師表》中忠與義的領悟不僅局限于學,更需要拓展到用,只有讓學生結合實際、校園文化加深對忠、義之情的了解,促進學生將這份情感靈活運用到個人生活中,才能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校園文化構建的過程中,忠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愚忠,而體現為忠厚、忠誠,通過這種“忠”有利于營造校園愛國主義氛圍,有利于生生、師生的誠信相處;而義在發展過程中更顯魅力,強調的是公正合宜的道德或舉動,在校園文化中的“義”著重凸顯為正義、情義與責任,即培養全校師生的正義感、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及責任意識。
《出師表》中的忠與義其實也有其弊端,片面強調“忠君”已經不再符合社會、國家發展的需求,而是應該將“忠君”的理念轉化為“報國”。為了實現忠義情的靈活運用,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舉辦“忠義之月”的活動,讓學生聯系《出師表》說出對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的看法;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相互幫助。同時,教師可以積極營造忠與義的情境,將“八榮八恥”融合到教學、生活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認識到國家、家庭與個人之間、無法分割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始終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將集體的利益放在關鍵位置。再次,教師還可以將《出師表》的教學、忠義情的利用與學校舉辦的有關活動巧妙結合在一起,以德促教、以德強質,加強教育、環境對學生成長的引導作用。最后,學校與班級還可以建立“忠義銀行”,將學生對《出師表》中忠義情的理解、感悟以及情感的運用等多個與忠、義建設相關的內容記錄到“忠義銀行”之中,進一步提高《出師表》忠義情的影響效果。
諸葛亮的忠與義皆蘊含在《出師表》之中,包括他的智慧、他的真情與至誠,在當代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穩定的校園,應該促進學生在忠義情感上的蔓延,發揮傳統文學對現代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忠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