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 ?要】幼兒科學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完整科學教育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促使幼兒對科學本身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引導幼兒自主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有效地科學教育活動就是教師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關鍵詞】有效科學活動 ?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96
一、教師的角色定位
建構有效的科學教育活動,教師的角色定位是關鍵。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教師教幼兒學的模式。即使看到幼兒在自主操作材料,那也是在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之后,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的,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學得被動,這就不能算是幼兒主動在學習。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教師應該是幼兒的支持者、參與者。如何來當好這個支持者和參與者呢?“為了讓幼兒主動學習,教師在集體活動中的角色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時教師既是孩子的玩伴,又是觀察家,還是領路人。這就需要老師耐心傾聽、敏感察覺、善于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進退有度,及時把握時機,適當應答、積極引導、因人施教?!盵1]
二、提供適宜的材料,給幼兒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提供保證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動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周圍事物;他們需要觀察、了解、解釋、適應周圍事物;他們需要探索。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或探究本能。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特點,而操作材料則是幼兒思維的基石,脫離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將是一紙空談。《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杯h境是幼兒的教師,它能讓幼兒獲得經驗、建構自信、發展自我。在給幼兒提供材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材料必須充足。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材料的數量直接影響幼兒的探索過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兒無所適從。太少的材料會減弱幼兒的探索興趣,導致幼兒不能很好的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從而得到體會與發現。所以給幼兒準備的材料必須足夠,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接觸到。
2.活動中教師提供適應幼兒發展水平的材料,會吸引幼兒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齡的幼兒由于其學習特點及生活經驗積累的不同,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也應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特別是材料的數量、呈現的方式等都應有所區別與側重。
三、巧妙地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
1.活動的內容。
首先,根據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必需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各種玩具、日用品、勞動工具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比如,大班科學活動:水的沉浮、有趣的磁鐵等。
其次,把幼兒的興趣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興趣是學前兒童主動學習的動機力量,興趣使幼兒主動從事學習活動,從中獲得經驗和樂趣,并使學習活動得以維持。記得有一段時間,我一帶幼兒到操場上,就發現幼兒或三人一組,或四五人一堆,蹲在地上好像在找什么東西,我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他們都在找 “西瓜蟲”。我看到幼兒都這么有興趣,我就開設了以“有趣的蟲子”為主題的科學活動,幼兒興奮極了。我們就“蟲子的特征”、“蟲子的生活習性”等幾個方面展開探索。我發動幼兒找資料,一起來觀察蟲子、飼養蟲子,通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我們學到了很多關于這種蟲子的知識,從而還延伸開來,一起探索其他“有趣的蟲子”。
《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边@就要求教師在擬訂活動方案時,一定要擺脫過去的課程設計從書本到兒童的靜態模式,主動觀察、了解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從中挖掘其所蘊涵的教育價值,并以此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敖處熢谶M行預設課程計劃過程中發現了幼兒的興趣點,可以通過即時的價值判斷決定是否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開展活動,若判斷有價值,教師完全可以放棄原來的計劃即時生成活動?!盵2]
2.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運用集體、小組與個別活動形式。
我認為,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的形式非常適用于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在分組教學、個別教學中,能夠使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操作材料與操作機會,有利于教師對孩子的組織與個別指導,堅持了個別指導。新《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在個別幼兒的探索活動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觀察者,教師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探索、自然發展,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雹郾热缭谶M行“三原色”的活動中,教師就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幼兒,讓幼兒自己操作,發現三種顏色用不同的比例進行調和,得出不同的顏色。每個幼兒調出來的顏色肯定有所不同,這就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
“在小組的活動中,教師的指導要落后于幼兒的后面一點,以便充分發揮幼兒團體合作的主動性,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幼兒的合作者,即與幼兒一起運用過去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實際操作獲得新的經驗。” [3]
3.科學活動游戲化。
游戲既是科學活動的內容,又是科學活動的實施途徑。于是,我們充分利用孩子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調整和實踐我們的科學活動,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游戲和實踐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也許從頭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時引發、支持并促進了他們的科學學習活動。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或許同時也張開想像的翅膀解釋科學,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知……只要我們做到“心中有目標”,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滲透到游戲之中,孩子們就能在游戲中自由主動的學習。比如,在科學探究活動“吹泡泡”中,我先讓幼兒用圓形泡泡器自主地玩“吹泡泡”游戲,然后我又提供了正方形、三角形等探究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用這些材料探究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通過對各種探究材料的游戲化操作,幼兒在比較后發現無論什么形狀的泡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顯然,游戲化的探究材料能夠幫助幼兒快速、直觀地認識事物,發現科學的奇妙,積極建構科學知識。
四、精心指導科學教育活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體現在促進幼兒與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認為教師的指導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精心設計提問,指導幼兒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怎樣向幼兒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很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所應具備的技巧第一條就是提出更少的問題。要避免課堂提問過多、過濫,為提問而提問。要提出有懸念,能啟發幼兒思維、拓展思維應用的綜合性問題”④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經常會用“是不是”、“想不想”或者“對不對”來提問,這些問題對教學活動而言,可有可無,對幼兒而言,也是沒有任何啟發作用。
所以教師的問題要緊扣活動內容,使幼兒答問時有明確的思路。比如在“有趣的樹葉”中,教師讓幼兒觀察不同種類的樹葉,并讓幼兒探索發現樹葉的不同外形特征。教師的提問是:“看看這些樹葉,你看到了什么?”幼兒紛紛回答:“樹葉上有個洞、樹葉有黑色的點點……”幼兒的回答都與老師的預設目標不一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回答是因為教師的提問太廣、太泛,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假如改成“比較這些樹葉,你發現了什么?”這樣或許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其次,教師的提問要做到“因人施教”。教師應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斑x擇學生。所提的問題,對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對一般學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可適當降低。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后進生?!?[4]
2.重視教育評價,促進活動的開展。在探究活動中,從多方面評價幼兒,采用多元評價標準,避免把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的獲得作為單一的評價內容。同時應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情感體驗、學習方式納入評價內容。教師不能僅以對探究的結果作為評價的單一標準,教師應注重幼兒的探究過程,教師對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不怕困難和不斷嘗試的精神,探究中的每個發現,教師都應給予及時地肯定、鼓勵和贊揚,從而增強孩子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與動機。
參考文獻
[1]虞莉莉編,《幼兒教育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第243頁
[2]王春燕著,《對幼兒園課程預設與生成的思考》,《早期教育》,江蘇教育報刊社出版,2004年第8期,第9—10頁
[3]黃瓊、蔡蓓著,《幼兒探索主題活動案例100例》,上??萍冀逃霭嫔纾?003版,第181頁
[4]王方林著,《何謂有效的課堂提問》,《教育理論與實踐》,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學會聯合出版,2002年7月,第45—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