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 劉旭 馬巖 王亞寧 車晶晶 馬波
【摘 ? ?要】作為我國電視節目特有的一道風景,農業類電視節目伴隨著廣大農民群體的需求應運而生。如何使農業類電視節目為“三農”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最終真正成為農民朋友生產、生活中的的好助手、好參謀,本文試從具體節目案例入手,分析其發展現狀,并結合受眾的收視心理、涉農類電視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電視節目 現狀及發展趨勢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207
1 .我國農業節目的現狀與特點
1.1.我國農業電視節目的整體現狀
目前,在我國除了中央電視臺第七套頻道為農業科技軍事頻道之外,省級電視臺中,只有河北、吉林、山東等電視臺建立了專門制作對農電視節目的農村頻道。而我國近千家電視臺,所開辦對農節目質量的良莠不齊,也同樣讓農民朋友很難鎖住頻道,另一方面,電視所傳播的信息無論在形式或在內容上,都與現實信息的需求出現了嚴重的錯位,往往節目所傳播信息卻并非農民所需要了解的。毫無疑問,這是電視傳媒方面非常大的遺憾和尷尬。
1.2.我國農業電視節目的特點
1.2.1 ?農業電視節目內容單一,在我國對農電視節目普遍偏少的狀態下,開辦的對農電視節目多為科教類和服務類節目,針對農村政策、農業發展規劃的節目內容更是屈指可數。
1.2.2 ?受眾數量少,由于覆蓋技術的原因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只能收看到中央一套節目和本省電視臺的部分頻道,2011年,享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有線公共網接受衛星電視節目的受眾,在城市觀眾中達到了95.6%,在縣城集鎮的受眾中也達到了89.2%,但在農村受眾中,只有42.3 %的人可以用省級 有線、公共網來接受衛星傳播的電視節目,這還達不到城鎮受眾的50%。
2. 涉農類電視節目收視習慣調查分析:
2.1 ? 節目的時間針對性差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農業電視節目無論怎樣編排,始終都要與農民的生活、生產節奏相結合。根據相關調查,農民在一年中,收看電視時間段最長的季節是按照冬季,夏季、春季、秋季的順序排列;每天的收視時間,則會因農事活動的安排無固定時間段。但是綜觀全國的農業電視節目,很大一部分并沒有根據農民的季節性收視習慣將節目的播出時間做出相應的調整。
2.2 ? 節目傳播效果差,不能做到通俗易懂
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維模式、生活閱歷、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偏差,即使是專門服務于農民的對農電視節目,也常常極端化,要么全部按城里人的思維模式制作節目,強硬地灌輸給農民,要么枯燥乏味地制作科教式的節目對農民進行說教,然而卻達不到理想的收視效果,也沒有發揮作為電視節目應該具有的社會影響力。
3.我國農業電視節目發展策略的思考
3.1 打造品牌,樹立精品意識
農業電視節目需要有其明確的定位。如:節目的定位和理念的定位。節目定位應將農村電視節目的焦點聚焦于廣大農村觀眾,理念定位則應明確電視媒體在傳遞信息上的價值取向。節目的內容則應在準確定位觀眾的同時,準確把握、精心設置并考慮到廣大農民的參與、和收視習慣、節目長度,加強實用與指導功能,切實貼近農民的生活,真誠地為農村產業服務。
3.2 抓住“三農”的特點,增強服務針對性
作為立足農業的電視節目,應在實用性、服務性、知識性、等各方面得到切實體現。其中實用性主要是電視節目的實用價值,只有在實用性上下功夫,使其成為宣傳農村政策的陣地,農業生產信息的總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的窗口,連接政府與農民、農村與城市、農村與農民的橋梁,那么農村電視節目才能成為農民觀眾的知心朋友;
4.農業電視節目與其他咨詢類節目的融合案例
可以說要想讓農業電視節目受到農民朋友的真正喜愛,必須在選題策劃方面進行加強,進一步提高其可視性與信息容量。而對于農民來說,其實真正需要的也就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與農事密切相關的、急切想知道的問題以及能為他們釋疑解惑的內容。
從以上方面出發,2013年在寧夏電視臺經濟頻道開播了一檔由氣象部門提供實時天氣信息、農事活動指導;財政部門提供政府惠農政策、農業產業化發展指導為一體的為農服務類電視節目。
4.1 為農服務類氣象節目的策劃主旨
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因其內容與農業生產、農事指導息息相關,所以廣大農民朋友更是其中重要的收視組成部分。其在傳播天氣信息的同時,利用媒體資源潛移默化推廣其品牌形象,因此廣大電視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也間接吸收了附加的相關信息。《惠農宣傳農業天氣預報》節目,就是依托電視傳播媒體,特別為廣大農民打造的一檔電視專題欄目。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廣大農民的民生問題,從2004年開始連續10年出臺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體現了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同時自治區黨委、政府也始終致力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以推動廣大農民群眾深入了解掌握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宣傳渠道,作為占據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體,對于涉農、惠農政策的理解執行存在著盲區,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所出臺的惠農政策并不能真正為廣大農民熟知并掌握從而成為脫貧致富的制勝法寶。同時由于涉及的政策面大、行業廣泛、群體龐大,廣大農民也需要通過固定的宣傳渠道對于自治區黨委、政府及涉農部門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進行長期、廣泛的宣傳引導。因此在此背景下,依托寧夏財政廳提供政策指導,由當地氣象部門提供氣象信息策劃制作了融合農業電視節目與天氣信息為一體的為農服務類電視專題節目。
4.2 為農服務類氣象節目的設計思路
該節目為日播節目,節目時長2分鐘,分為主持人播報及單站窗口兩個板塊。每晚19:43首播,次日7:22、12:40重播。
在主持人播報部分,將著重介紹天氣情況對我區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具體農事指導措施、生產建議。另外單站窗口部分將主要以介紹區內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為主。同時也會滾動播出各種國家所出臺的惠農政策。
4.3 為農服務類氣象節目所存在問題
《惠農宣傳農業天氣預報》節目經過了近3年的發展,融氣象信息、惠農信息、特色產業信息為一體的節目播出方式;以及通俗明了、簡潔明快的節目風格,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2104年底,通過收視調查問卷分析,也發現了節目中一些存在的問題。
4.3.1 農業氣象節目制作缺乏新意。
節目表現形式需要更接地氣,節目專業性的語言太強.缺乏用農民通俗易懂的話題進行演繹。為了不斷強化農業氣象類節目的現場感,節目主持人應盡可能多地走出演播室,與農民朋友一道,進行互動溝通。
4.3.2 農業氣象信息傳播方式有待提高。
農業電視節目的信息傳播應大膽地嘗試改“播”為“說”的播出方式,在話語的個性化方面進行積極改革,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使節目的親和力得到明顯地增強;在宣傳科技信息時,也應注意轉變講座式的內容,與此同時,也應運用具有豐富內涵的畫面,增加長鏡頭和同期聲的采用頻率,使電視畫面的真實性與可視性得到加強。
4.3.3 農業氣象節目主持風格尚需轉變。
在電視節目的發展進程中,主持人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一個欄目的收視率和知名度往往是靠其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來增加的。對于農業氣象節目而言,被農民 所信賴、有著親切感人氣質的節目主持人應既樸素又大方的真正適合農村節 目自身的風格,避免用都市化的形式去表達鄉土化的內容,語言冷峻,形式化的朗讀農業科普知識.直接影響收視群體的收視熱情。
5.結 ?語
農業電視節目主要以“三農”為服務對象,若與“三農”脫離,那么其節目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立足“三農”是辦好欄目的基礎。就農業氣象節目而言,目前還在探索中前進。但總體而言,要想辦好一檔具有當地特色、又貼近農民需求的節目,首先應從自身入手,在節目內容、形式和節目資源上拓展空間,擴大欄目自身的影響力,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而農業電視節目自身只有切合實際,深入農村市場,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調整創作思路,拓寬內容,轉換視角,活躍傳播形式,增強節目自身的吸引力,明確欄目定位,打造自己的“農村”品牌,才是農業節目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