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樂 楊芮
摘 要:馬克思揭示了機器大工業的歷史發展進程,從而進一步分析出了機器大工業是揚棄勞動對資本從屬的現實途徑。馬克思對機器大工業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了探析,指出機器大工業不僅是人類生產工藝技術發展上的嶄新階段,而且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必然完成結果。他從資本論的角度分析機器大工業的歷史發展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從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歷史后果,分析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揚棄勞動對資本的從屬以及社會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關鍵詞:機器大工業;勞動;異化
1.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歷程
伴隨著大工業的發展,手工業不斷轉化為工場手工業,工場手工業不斷轉化為工廠。而經過勞動對資本形式上的從屬和實質上的從屬,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完全建立起來。在馬克思看來,機器大工業既是造成勞動對資本的從屬以及社會異化的根源,同時也是揚棄勞動對資本的從屬以及社會異化,使人從片面、不自由的狀態走向自由和解放的現實途徑。
隨著大工業的興起,社會內部的分工也發生了變化。和以往生產方式的保守的技術基礎相比,機器大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也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社會內部的分工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不斷地變動。
2.機器大工業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應用機器的大規模生產第一次使自然力,使自然力變成了社會勞動的因素。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和應用。
(2)機器大工業開拓了世界市場,發展了新的世界市場關系。機器大工業帶來了遠洋航行和一般交通工具及通訊工具的生產、使用和普及。人們處在這新的世界市場關系中,時刻感受得到機器大工業帶來的巨大生產力與便利生活。
(3)機器大工業帶來更加細化的分工,并相應地使社會內部分工更加廣闊。在機器體系這個客觀的機體中,工人相應地減少,但技術基礎使生產過程相當完善,以致機器配備少量的工人反而能生產更多商品。與此相適應,社會內部的分工也愈加廣闊。
3.機器大工業對社會的消極作用
(1)機器大工業在使生產過程的物質條件及其社會結合成熟起來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形式的矛盾和反抗成熟起來。無論是生產內部分工引起的人的畸形和片面發展,還是社會內部分工發生的革命即大工業的本性所決定的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所導致的工人生活的動蕩不安甚至極端貧困;以及對補充勞動力的占有所導致的道德敗壞和智力荒廢,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對資本的從屬關系下資本貪婪的本性所導致的。
(2)雖然技術進步使大工業引發了農業的整體發展,但在農業中也像其他生產部門一樣,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加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衰退為代價的,而且由于農業工人在土地上的分散,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
(3)機器大工業所實現的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也使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社會化的生產不相容,這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資本家作為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與一無所有的工人相對立,在經濟關系上表現為生產和消費不能達到基本的對等,生產和市場不能達到基本上的同步,因此在一味追求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就產生了現代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資本的貪婪本性又使工人的購買力局限在消費必需品上,使工人階級整個購買力不斷萎縮,這兩者間的矛盾導致了現代的生產過剩。
馬克思的資本論通過嚴謹的分析得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已經使“新社會的形成要素和舊社會的變革要素成熟起來”,科學地預見到:當物質生產力達到一定階段,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勢必代替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即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勢必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所有權和勞動的分離只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階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2—553.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