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菲
摘 要:時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數量劇增,陶淵明、謝靈運、竹林七賢等名隱士輩出。他們自食其力,躬耕壟畝,生活在山林田園之中,他們日常結伴游山玩水、吟詩作賦、飲酒高歌,他們熱愛自然,開創了并且發展了田園文化,本文對田園文化發展的原因與田園文化的題材作品內容進行了剖析,并綜合總結了田園文化的歷史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隱士;田園文化研究
一、從隱士隱居的生活及隱居的原因看作品題材
1.隱士的特點與隱居的原因——田園文化的形成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士大多才學不凡、飽讀詩書,如果他們有個人意愿,也可選擇重歸仕途,也不必選擇遠離世俗,隱居山林而與俗世人隔絕的生活。關于隱士隱居的原因主要從他們的性格與追求說起。
(1)崇高的政治理想。隱士都是志向高遠、遠邁不群者,“人無志,非人也”。(嵇康《家誡》)然而官場的污穢注定被他們不齒,由于他們性格清高而正直,仕途一直不順。因為他們不愿意同流合污,面對崇高的政治理想,他們憂國憂民,卻無法實現政治抱負,所以選擇了歸隱山林,遠離俗世的煩惱。
(2)對田園自然的追求。另一個要原因是他們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加之當時莊園制度的盛行,也為山水美的發現提供了條件,魏晉南北朝士人追求心神的超然,追求萬物的自然與和諧統一,所以山水自然之美成為了他們的審美對象,而優越的地理條件也是山水審美形成的原因之一。最后,隱士們選擇了歸隱,選擇了躬耕壟畝、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
2.田園生活的內容與作品題材
田園生活最大的特點是寧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隱士一般選擇歸隱于田園或者深山,與熙熙攘攘的人群斷開了聯系,他們生活上自給自足,飲食、服飾方面一貫是就地取材,從詩歌中不乏能讀到隱士日常生活的細節,包括生活環境、食材、服飾特點等。
隱士們有很多閑暇,能夠安排自己的時間,而這些隱士一般有著高雅的品位與追求,擁有非凡才學,精通琴棋書畫,他們在閑暇時間一般會選擇吟詩作對,撫琴作曲,或結伴游玩,把酒言歡。
很多隱士仕途不順,也有借酒消愁的習慣,其中陶淵明是比較聞名的飲酒居士,他的作品里面很多都有酒,而且,這些隱士也喜歡以酒會友,陶淵明喜酒,“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盡管沒有能夠花錢的樂趣,但是飲酒為平淡的田園生活增添樂趣。
隱士們樂于結伴同游,相互交流,他們很多詩句描寫與好友結伴的快樂,也有孤單一人無人分享時的寂寞,如謝靈運在詩歌中以“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表示自己沒有好友陪同時候的心境,謝靈運在始寧別業隱居時期,常與隱士孫淳之、王弘之聚會,又與族弟謝惠連等人游山玩水。
二、隱士田園文化所蘊含的思想理念
1.對自然世界的充分認同與欣賞
隱士對自然景象充分地認同與欣賞,他們認為,“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阮籍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相比,就仿佛塵埃一粒,天地之間除了自然之外,再無他物。他們同樣對自然規律的變化進行了肯定,例如,陶淵明很多詩句中都有敘述自然規律,如“萬物相尋繹”“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日月有環周”,草木萬物皆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從出生到衰敗,阮籍認為即使是日月星辰,也需要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變化,而且,尊重客觀自然的發展規律是一種深遠的思想,認為“循自然、推天地者,廖廓之談也。”
2.肯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陶淵明的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他尊重自然,并且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承認田園本身自然屬性的基礎之上,按照自然規律適度改造自然環境,在這種思想基礎之上,他才得以造就了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相互交融的上京園林。“蓋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物理,保身修性,不違其紀。惟茲若然,故能長久。”阮籍闡述了萬物安定的思想,他認為也不該存在君臣之分,萬物之間和諧相處,才能長久。
三、田園文化作品成就與影響力
田園文化正式形成發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期間田園文化得到較大發展。這一時期的隱士所引領的田園文化,在我國詩歌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以陶淵明、謝靈運、竹林七賢等有名的隱士為主,他們是隱士的田園文化的結晶,他們的作品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朝代興替、國家衰敗的悲哀,從這一角度來看,他們的歸隱也有一定的消極色彩,講求獨善其身,但是從文化藝術價值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隱士作品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田園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我們能夠發現當時的社會特點:社會動蕩不安、官場腐敗、玄學發展、農業自給自足的理念發展等,田園文化作品對于歷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研究,我們能夠肯定田園風光對人的積極作用,它能陶冶情操,宣泄情感,讓人放松身心,也能為文人墨客創作提供靈感與素材,從隱士們清新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內心尊重自然,理解自然,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追求,他們清高的氣節,也是值得我們欣賞與學習的。
參考文獻:
[1]康相坤.魏晉士人的山水情結與詩文創作[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2]陳良運.中國山水美學發韌考述[J].中國文化研究,2003(03).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