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歌

[摘 要]大學語文課與中學語文課應有所區別,應該注重篇目與實際人生的聯系,還應讓學生了解作家的主要作品情況。大學語文課不是中學語文課的延續,而是更高層次的語文課。大學語文的授課形式應該朝著自由、活潑的方向發展,并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更緊密的聯系,如此方能體現其意義。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和發展方向,分為學生的接受、教材的選擇與講授、興趣的激發、學科的意義四個方面。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 學生接受 教材與講授 興趣激發 學科區別
[中圖分類號] H19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092-03
教育部早在2006年頒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就已指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經歷了八載春秋,大學語文卻越來越走向邊緣化的困境,改革創新的呼聲此起彼伏。到目前為止,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已成為老生常談,但是問題依然存在,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的現象。筆者作為剛剛登上高校講壇不久的教師,在實際的授課中,對此門課程的教學有了切身的感受,抱著滿腔熱情和不斷萌生的困惑,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和發展方向作了一番思考。具體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下面逐一來談。
一、學生接受態度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的學習熱情并不高,原因首先出于興趣缺乏。學生們經歷了小學、中學、高中共12年的語文學習,多多少少心生厭煩(對于那些語文成績差或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大學繼續開設語文課,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新鮮感,只會覺得是之前語文課的一種延續,因此熱情不高。其次,大學語文無用論。這是普遍存在于學生中間的一種觀點。大學語文的授課對象是非文學類的本科生,學生們會覺得此門課與所學專業關系不大,或者意識不到有何關系,因此認為學習語文無用,自然不會用心去學。在授課中,筆者深切感覺到學習態度散漫的學生大有人在。這種現象常常令教師在失落中感嘆學生的功利,甚至會使教師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然而深思其原因,恐怕也不能完全歸咎于學生,他們的態度與當下社會重理輕文的傾向、與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方式(如課程名稱與中學無甚差異)、與教師的授課藝術等都有密切聯系。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意識到大學語文之“用”,這是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教材的選擇與講授
(一)大學語文教學首先是如何處理、選擇教材的問題。現在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百種之多(包括高校編撰和教材編寫機構編撰),如何選擇教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目前市場上不乏內容豐富、作品量大的教材,但筆者認為,大學語文課程一般開設時間為一至兩個學期,如果內容過多則無法完成,也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因此,筆者選擇的是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九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這本教材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編寫,由國內名牌大學的一批專業領域內成績卓著的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教材內容適中(古詩文共52篇,現代散文、新詩及小說共26篇,外國散文、詩歌、小說共11篇),可使學生在精讀課本篇目之余,有更大自由空間選讀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編選的篇目注解翔實,文后附有輯評,對指導學生閱讀具有幫助作用。選定教材后,在篇目的安排上也可體現教師自己的思考。比如上述徐氏所著《大學語文》是按情感類別來劃分單元的,教師可依此講授,也可按作品的時代順序來講授。脈絡清晰的選文安排更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深入淺出的講解,出口成章的追求。大學語文的授課對象是非文學類的學生,讓學生聽懂是授課的基本要求,教師最好用淺顯易懂而又不乏文采的語言來講授,這樣才易于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大學語文課程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關鍵,那么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中盡量做到出口成章、口吻生花,這將對學生產生重要、積極的影響。
(三)強調寫作能力的引導。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一些切合學生實際的操作方法。寫作重在鍛煉,所以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練筆的機會,比如寫讀后感、寫內容梗概等,并注重文體語感的培養,若與討論課相結合則效果更佳。
三、興趣的激發
激發興趣是進行大學語文教學應著重思考的問題,教師若僅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則非“傳其道解其惑者也”。筆者認為除上述講課藝術外,還應注意文學作品美感的啟悟、作品情感與教師人生經驗的結合、文學與學生所學專業的相輔相成等方面的因素,這對教學的效果裨益良多。
(一)大學語文的授課應注重開掘文學作品的美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喜愛感,從而產生興趣。比如徐著中所選的遲子建散文《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文章中飽含著令人感動的生命體悟以及女性細膩的情感體驗,與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美文《一片葉子》相得益彰,體現出藝術家的敏銳感知力。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感受作品意境之外,還應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意境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比如樹立人生的理想的時候,應該如遲子建文中所描寫的清晨看到一滴露水的驚奇心理一樣,感受到理想的美之所在;實踐、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時候,也應該像追尋一滴露水那樣執著,一往情深;而實踐人生目標的過程,應該如尋露的過程一樣,豐盈飽滿,無限充實。同樣,從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可以去體會生命的尊嚴與堅忍的力量;從張愛玲的《公寓生活記趣》中,可以體味張氏貴族風格、細膩婉約的語言表達;沉浸于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可以思索人生意趣、高遠超脫的人生追求等。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美,都將在學生的心靈世界中留下烙印。對于一篇作品,教師要潛心品讀,體味美感,才有可能傳達給學生美感。
(二)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內容與教師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講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在授課中發現,結合自身經歷來講解課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學生也很感興趣。即使是年輕的教師,在以往的求學和生活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人生感觸和經驗,選擇積極向上的內容講給學生,并抒發自己對一些生活小事的感受,將會使學生受用無窮,也能把作品講得生動、情感充沛。在講南朝文學家江淹的美文《別賦》時,筆者講了自己和父親送妹妹赴天津上學時的離別情景、妹妹出國求學時父親的不舍、傷感等,學生的眼神中透露出共鳴。講到愛情作品的時候,筆者也會和學生講述自己對愛情的觀點,一些原本羞澀內向的大一學生會主動提問:“老師,你覺得什么是愛情?你覺得你遇到理想的愛情了嗎?”感受作品就是感受生活,應該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如何以拋磚引玉的方式啟發學生自覺展開對人文學科及人生意義的求索,是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三)大學語文教學應當盡可能讓學生意識到其對學生所學專業的意義。故去不久的著名文史學家章培恒先生曾經說過,文理科應該打通,文科生應該學點理科的知識,而理科生也應該多補充文學營養。誠如斯言。文學中所體現的對大自然和人生萬象、情感的細膩體悟,對理工科學生從事實驗等專業學習將具有細雨潤物的影響;文學作品所標舉的高遠人生追求,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理想目標;文學語言和情感境界的意趣深情,也將長遠地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上學期筆者給學校數字媒體藝術系的學生上大學語文課,筆者認為大學語文課對其專業極有意義但學生未必意識到,因此筆者專門讓他們以“文學對數字媒體藝術的意義”為題寫小文章,或是展現自己的繪畫功底,繪出文學作品的意境,體會學科之間的關聯。筆者認為這種體會可以更好地使學生把從文學中獲得的美感運用到專業中,把從文學中得到的觀察視角、情趣韻味滲透專業中。
四、大學語文課與文學專業課、中學語文課的區別
近幾年來,隨著教師隊伍學歷要求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文學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加入大學語文教師的行列。文學專業學生從事大學語文教學自然是最能勝任的,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在學校所學習的文學類基本課程,如文學史、文學作品選、文學專題等,不同于所教授的大學語文課程。這種區別應該明確,在筆者看來,一方面,大學語文課旨在通過一系列經典文學作品的講解,提高學生的審美感悟力和表達能力,更高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和社會視野,并啟悟學生追求積極仁善的人生態度。因此,大學語文課應該是一門精讀課,在精讀中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將大學語文課視為文學類課程的一個分支,且應該吸納文學類課程的精華內容,在精讀的同時要能兼顧文學史發展脈絡、演變的概況介紹,把所精讀的作品放在文學史的框架中進行講解,達到從點到面的效果。教師要力圖彌補教材的不足。以徐著《大學語文》第九版為例,其所選篇目結構如下:
■
此表反映出教材的傾向,在時段上偏重古典文學作品,現當代作品與外國作品比重較小;在體裁上注重詩、文兩類,小說僅占小部分,戲曲則呈現空白狀態。每一種教材都有其傾向,但筆者認為教師在講授時應保持基本的平衡,盡量彌補教材的缺失。如針對徐著結構,教師應該適當減少古詩詞的講授,對于學生高中已熟悉的作品可略而不講。同時,補充小說這一體裁的內容,比如可將作為現當代文學主體的小說類作品,以思潮為線索概述現當代小說發展,以課外閱讀的方式讓學生自學現當代小說經典作品。古代經典小說特別是四大名著學生在初高中接觸較多,教師可將古今打通,向上回溯,使學生了解古今小說之承繼關系。戲曲方面則可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西廂記》、《牡丹亭》等經典之作。此外,囿于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方向,教師不可能精通古代、現當代、外國等各個階段、不同國別的文學知識,若要深入精細地講解給學生,則需要教師不斷彌補自己不甚精通的領域,如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的教師應該對現當代及外國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作品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大學語文課與中學語文課也應有所區別,應該注重篇目與人生經歷的聯系,還應讓學生以一篇文章為引子大致了解作家的主要作品情況。大學語文課不是中學語文課的延續,而是更高層次的語文課。
總之,大學語文的授課形式應該朝著自由、活潑的方向發展,并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更緊密的聯系,如此方能體現其意義。以上幾點粗淺的陳述是筆者從教五年來的點滴體會,現整理成文,與諸方家商榷。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
[2] 徐中玉.大學語文(第九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唐娜娜.語文教學與國學教育[J].大學教育,2012(9):69.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