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職院校多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但因為教學資源有限,教學內容的不合理,教學方法的落后,使該課程的教學與實際脫節,培養出的人才不能適應貨代企業的實際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了對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的一些措施,為該課程的建設改革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1 課程的定位與目標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報關與國際貨運等貿易物流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在國際貿易實務、物流運輸、外貿報關、外貿報檢等先行課基礎上開設,專門講授國際貨運代理的基本理論和實務操作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內容包括國際海洋運輸、航空運輸、陸路運輸和國際多式聯運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本對課程基本知識的講授和實操能力的培養,最終使學生能夠掌握國際貨運代理基礎知識,熟悉國際貨運代理的各項實務操作,解決國際貨代業務延伸的實務問題。
2 課程設計思路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雖然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課程,但國際貨代行業的發展經驗顯示,光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實操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對貨代
理出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后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由于國際貨運代理是受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所托,為委托人代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為了能高效無誤的處理相關業務,更好的為客戶服務,必須要對國際貿易知識有所了解,這是由服務對象本身的業務性質決定的。而在國際貿易交易過程中,報檢和報關是貨物進出口業務流程的必備環節,這是由國家的法律法規所決定的,所以學習該門課程以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報關、外貿報檢這些課程為先導。當然,如果具備集裝箱、保險、貨物性質等方面的知識更為理想,但是在學習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之前,至少要掌握以上三門課程知識才能達到基本的要求。
在教學上,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構建多維、動態、自主的課程實訓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用行業軟件、操作規范和手冊,使學生進行真實的操作,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崗位要求無縫對接。同時搭建產學合作平臺,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滿足學生參觀、實訓和畢業實習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關注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和教學內容的調整。
3 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3.1 教學內容的改革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海運進出口業務、空運進出口業務、陸路運輸進出口業務以及多式聯運業務這四個方面。
該課程大多的教材都包含這四種運輸方式的貨代業務,但是這四種貨代業務每一種都有豐富的內涵,每一種業務都包括煩瑣的進出口流程以及復雜的貿易單據和貨運單據。該課程的課時大都設計在64到72學時,這么少的課時根本無法完整系統的給學生介紹全部內容。另一方面,高校擔任該課程教學的教師一般都沒有在貨代企業一線工作的實際經驗,要求每一位教師完全精通每一種運輸方式的貨代操作流程不太現實。
所以,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拆分,分為海運貨代業務、空運貨代業務、陸路運輸和多式聯運貨代業務這三個部分,每一部分獨立成為一門課程,這樣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更加有針對習性的、系統的學習相關內容,同時也讓每位任課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專注于自己所教內容的貨代業務,完善提升自己,使教學效果明顯的改善。
3.2 教學方法的改革
3.2.1 應用案例教學
該課程實踐性比較強,使同學們通過課堂教學掌握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工作所需的職業能力,熟練掌握每項具體業務操作規程,必不可少就需要大量貼近實際、生動新鮮的教學案例和單證文本作為支撐。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平時需跟蹤關注該行業發展狀況及行業要求,按照不同的授課模塊有針對性地搜集相對應的案例。通過案例教學,以讓學生通過案例了解到真實的具體業務,并可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讓學生通過案例積極參與討論與思考,培養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專業課教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掛職鍛煉的形式到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一線崗位頂崗鍛煉,在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收集、豐富課堂教學案例。此外,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貨運的單據,比如在空運貨代業務里,會涉及場站收據十聯單、集裝箱設備交接單、集裝箱裝箱單、提貨單等幾十種單據。如果教師在課堂只是簡單的講授,就太過抽象,學生理解也比較困難。可采用多媒教學設備體,把各式單據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對此有直觀的感受,便于理解接受。專業課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要留心收集各種單據,特別是填制完整的業務單據,以便輔助課堂教學活動。
在《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講授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可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獨唱”,并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2.2 應用模擬實訓教學
長期以來,《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等操作性強的課程教學和培訓由于實訓條件不具備,往往采用傳統的課堂單一講授教學模式,造成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不足,學生只了解一些基本理論,遇到具體操作問題則不會去做。為更好幫助學生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全面掌握在貨運代理過程中各環節的操作流程及規范要求,提高貨運代理行業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通過借助相關實訓教學軟件,采用模擬環境下的操作實訓進行實踐能力培養。
在國際貨運代理相關業務實際操作中,基本上各環節工作需都要借助于電腦來進行。當前有以國際貨運代理公司普遍使用的操作軟件為藍本,開發的仿真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的教學應用模擬軟件,這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實訓操作教學條件支持。在課程教學中,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國際貨運代理理論知識之后,可安排實際操作訓練,不同學生可模擬貨運代理具體業務流程中的不同角色,運用教學軟件進行客戶管理、空運業務、海運集裝箱進出口業務、報關報檢業務、船代業務仿真操作訓練。學生通過體驗不同的角色,全過程實踐貨運代理業務各項工作程序。同時采用,學生可在模擬教學軟件中開展國際貨運相關業務單證制作的實訓,反復練習這些單證的正確填制方式,達到仿真的效果。
3.2.3 業務能手進課堂
高校中的專業課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但沒有在實際工作崗位工作過,實際操作能力不強。高職院校近幾年都在努力培養應用型人才,采取專業教師下企業頂崗鍛煉,聘請企業的骨干業務到學校任兼職教師的辦法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但由于企業的業務骨干平時工作較忙,對教育教學方法不熟悉,學校的課時報酬不高等種種原因,企業業務骨干作為兼職教師真正進課堂不多。在實際操作中,可邀請業務能手到校進行專題講座形式,更多的是向學生介紹企業對工作人員的要求,畢業生初入社會最常見問題及如何克服等問題。同時,作為學校要在聘請兼職教師方面加大經費安排,提高兼職教師待遇;另一方面可以邀請學校往屆畢業生回校,以學長身份回校進課堂,與在校生開展國際貨運代理方面的業務工作交流。學長作為相對同齡人進課堂,更容易受到在校學生的歡迎。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教學應以實際業務工作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學內容上,應突出實用性,彰顯職業特色。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實踐性,采用案例教學法和模擬實訓教學法,并與校外兼職教師教學相結合,通過課內與課外時間的有效應用,構建開放型課堂,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國際貨運代理職業人。
參考文獻:
[1]陳彩鳳.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國際貨代能力目標定位[J].廣西社會科學,2010(9).
[2]劉潤喜.《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教學方法與授課技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0(23).
[3]方華.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9).
[4]《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編寫組.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董志尚(1981-),女,寧夏吳忠人,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對外經濟貿易系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