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琴
【摘要】繪本閱讀是一類較為新興的語言類教材,它以輕松的風格、簡單的圖案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但幼兒園繪本教學方式卻較為單一,采用有效的策略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斷地感受、享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設置情境體驗 ?創設良好閱讀環境 ?開放式、遞進式提問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60-01
繪本閱讀是一類較為新興的語言類教材,它以輕松的風格、簡單的圖案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喜愛。但幼兒園繪本教學方式卻較為單一,很多老師都采用以往故事教學的模式與方法,像講故事一樣去完成繪本,很難真正挖掘出繪本的魅力。
在幼兒園的繪本閱讀活動中,我們常常可以看見以下幾個場景:孩子們看著黑板上一本大書,聽著老師翻過來復過去的提問,百無聊賴地回答“是”、“對”、“喜歡”;有的孩子看書時把書從前翻到后,又從后翻到前,不一會兒就說“老師,我看完了”……這樣的場景不禁讓老師暗暗著急“怎么不喜歡聽呢?”殊不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孩子的閱讀水平及教師課堂組織能力外,好的教學方法、適宜的教學策略的缺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訴我們,教學活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往往取決于以下幾個要素的處理: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運用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反應做出的調整。
究竟有什么好的策略使繪本教學生動起來,讓孩子積極參與,感受繪本的魅力呢?我們以大班語言活動《手套》(繪本閱讀)進行了嘗試。
首先,設置與繪本故事主題相關的情景游戲,體驗情感
課一開始,老師請小朋友們玩一個《占圈》的游戲。老師提供數量為幼兒人數的一半的呼啦圈,讓他們聽到口令后迅速站到圈里,否則視為失敗。小朋友們對這一游戲很感興趣,也能勝利完成任務。在第二次游戲中,老師收走了一些圈,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活動當中,完成了挑戰。
游戲結束了,老師請孩子們坐下來,播放PPT,開始進入講故事環節。
《手套》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荒誕而美妙的故事:寒冬里獵人無意中丟失的一只手套成為小動物們向往的、溫暖的家園,它們一只接一只地住進去,從小小的老鼠,到可愛的青蛙,再到活潑的小兔,最后甚至連龐大的熊也住了進來……小動物們忍受著越來越擁擠的環境,仍不愿意拒絕同伴的請求,一直到最后。
其實,《占圈》和“擠手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師設計這個游戲顯然采用了“擠手套”的形式,讓孩子們通過“站”、“占”這兩個動作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的情感經歷。
在活動結束部分,教師邀請幼兒再次游戲。當她拿走大部分圈時,孩子們覺得挑戰越來越大,他們必須想出各種辦法才能接納更多的同伴,同時又要確保沒人跌出去,以獲得游戲的勝利。于是,有的單腳站立,以節省更多的空間,有的緊緊擁抱在一起,還有的甚至抱起了個子小的同伴。老師馬上又拋出問題“哪一組的圈里站了最多人?他們為什么能站這么多人?你有什么感覺?”在快樂的游戲后引發孩子去思考,去反省。
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臉,繪本故事中的碰到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是我,我怎么做”不正在被孩子一一經歷嗎?“友好、分享、包容”的正面情感不正在被孩子切身體會嗎?比起教師單一、蒼白的的提問、說教,“要謙讓、要友愛”,這要豐富多了、直觀多了,也讓孩子真正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表現在可見的行為上。
這正是繪本情景體驗式教學策略的魅力。
繪本情景體驗式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故事的某一個重點或難點設置成恰當的情境,讓孩子通過具體操作、親身體驗、感知的方式將自己融入到角色中,以“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加深刻、直觀地了解角色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融入到故事之中。
繪本閱讀活動的主旨是“從圖入手,由情而出”,因此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目標在于落實到孩子的情感體驗上。《手套》這一故事有一條很明顯的情感主線——分享、關愛、感恩。為了讓孩子體驗這種可貴的感情,老師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提問、討論諸如“你喜歡哪只動物,為什么?”問題的教學策略,而是布置了和故事中相類似的游戲場景《占圈》,讓孩子切身體驗一下故事中小動物們的行為和情感,“我有一個舒服的位置,我是不是愿意和同伴進行分享”、“同伴把他舒服的位置讓了一點給我,我是不是也愿意和別的同伴分享我的位置?”讓幼兒帶著這一情感體驗去欣賞這個繪本故事。
在這里,我們尤為要注意的是,切不要“為了情景而情景”。并不是所有的繪本故事都有合適的情景,也不是每一個繪本故事都能設置情景。我們需要仔細分析教材,從教材本身的目標、重難點方面出發,進行綜合考慮。如果情景只是教師的生搬硬套,教師自己主觀的想當然,那么這樣的教學策略也終究會是“花架子”,成為走過場、甚至是阻礙教學環節有效進行的絆腳石。
其次,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繼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語言活動中,老師的語言、體態都是吸引孩子的最好教具。老師根據劇情變化、角色出場需要等來變化自己的音色,能夠給孩子帶來良好的聽覺享受,例如小兔出場時用的輕快、短促、上揚的語氣,展示了它的活潑可愛;而較為低沉、緩慢、拖延的語氣和語速則表現出小動物們擠在手套里的為難、掙扎;到后來的允許同伴進入手套擠一擠時,老師則采用了歡快的聲音,讓小聽眾們松了一口氣,這樣的語氣、語調、語速變化對于孩子們感受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有很大幫助;再加上教師還將圖片掃描配上簡單的音樂、音效,制作成PPT,將每一只來敲門的小動物都設置成憨態可掬的動態圖,這樣視聽結合的刺激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們欲罷不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隨著情節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情,如同在現場一般。
最后,開放性、遞進性提問,啟發孩子大膽想象
幼兒的繪本教學要講究提問的開放性、遞進性。仍以《手套》為例。繪本中每一只小動物進手套前都要自我介紹,教師沒有將故事一口氣從頭講到尾,而是在講述前面兩只小動物的自我介紹后,讓孩子們自己接著往下講,他們可以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已有的詞匯來形容。通常孩子們的回答具有從眾性,例如在形容“這是一只什么樣的小兔”時,一個孩子回答“穿這是一只紅裙子的小兔”,馬上就有人接著說“這是一只戴紅帽子的小兔”、“這是一只背著粉色書包的小兔”,教師的提問就可以更加開放些:“除了這個之外,它還是一只怎樣的小兔?”引導孩子從表情、動作、神態方面進行描述,這樣不僅讓孩子更加樂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拓寬了他們的思路,對于培養思維的發散性也是極其有幫助的。
遞進性的提問是指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其目的在于培養孩子思維活動的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提高其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在《手套》中,老師提問:“大熊是怎么介紹自己的?”孩子們回答完之后,老師接著問“小動物們會讓大熊進來嗎?”“為什么讓進?”“為什么不讓進?”“如果是你,你會讓進嗎?”在這一系列的提問、追問、反問之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接受挑戰,拓展思維,不斷思考,互相補充,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
當然,幼兒園繪本教學策略還有許多種,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是為閱讀活動服務的,必須以孩子為主。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不斷挖掘繪本本身的內涵,采用有效的策略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斷地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