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摘要】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經濟下,翻譯活動越來越頻繁,翻譯的橋梁作用日益凸顯,是否能培養出各個領域內具有一定翻譯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對于獨立學院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如何推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果,也變得日益緊迫與重要。本文分析了當今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介紹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及此理論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指導意義,并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功能對等理論與翻譯教學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水平。
【關鍵詞】獨立學院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功能對等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80-02
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及在教學中應用翻譯理論的必要性
在我國,大部分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授課的周學時非常有限,教學內容又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因此翻譯教學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占的比例小之又小。翻譯教學一直未能引起師生們的足夠重視,存在師生普遍重視閱讀、聽力和寫作,忽視翻譯的現象。翻譯教學在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甚至被邊緣化、模糊化。大多數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對翻譯教學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翻譯內容的講授局限于傳統模式,缺乏系統的規劃,使用的教學材料也不足,在翻譯教學中更缺乏對學生進行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指導,以至于學生們畢業后的翻譯水平遠遠落后于工作和社會的實際需要。2013年12月開始,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翻譯部分由原來的單句漢譯英變為長度為140-160個字的段落漢譯英,建議答題時間也從原來的五分鐘延長到了三十分鐘。這次改革之后,越來越多的師生意識到了翻譯這一題型的重要性和今后翻譯教學的導向性。大學英語教師要教好學生翻譯,首先要加強自身系統的翻譯理論,不能僅憑教學經驗對某些重點的單詞、短語和句型進行翻譯的講解和示范,或僅僅對學生的翻譯練習做出正確與否的判斷,而不進行系統性、理論性的指導。穆雷說過:“翻譯理論是翻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教學離不開翻譯理論。”[1]作為教授翻譯的教師,必須要重視翻譯理論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工作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它會直接或者潛在地影響許多今天身為學生而明天將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對這項工作本質的認識”。[2]
二、功能對等理論簡介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西方系統的翻譯理論開始流入中國,其中被引進得最多、產生影響最大的就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該理論的創建者,就是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學家、也是當代翻譯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美國人尤金.A奈達( Eugene A. Nida)。奈達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3]著名翻譯理論家葉子南認為,奈達堅持“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對等”。[4]也就是說,在翻譯時不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是要在源語和譯文間達到風格、文體和語義等方面的對等。譯文既要能譯出原文的表面信息,也要能表達出隱藏在文字下的深層文化含義。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形式對應。奈達還特別注重譯語讀者的反應,他認為,要評價譯文的優劣,就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和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進行比較,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總之,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就是要通過一切方法盡可能地使譯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獲得和源語讀者在原語境中相同的信息和反應。
三、功能對等理論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功能對等理論,主要是指兩種語言在語義上的對等、文化上的對等及讀者獲得的感受和反應的基本對等。如果譯者能做到使譯文在語義上和文化上與原文基本對等,那譯語讀者獲得的感受也會基本和源語讀者相等。下文將針對這兩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在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
1.語義對等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其次才是風格上的對等。他曾說: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n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5] 可見在翻譯過程中奈達是多么重視接受語和源語在語義上的對等。下文將從詞匯與句子兩個方面來簡單論述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實現語義上的對等。
(1)詞匯對等
a.在英語和漢語中,句子皆是由詞匯構成,進而發展成段落、篇章,因此,詞匯對等是語義對等的第一步。如:
打鈴 to ring a bell
打籃球 ? ? ? to play basketball
打毛衣 ? ? ? to knit a sweater
打仗 ? ? ? ? to fight
打借條 ? ? ? to write an IOU
在中文里同樣一個“打”字,在翻譯成英文時卻使用了不同的詞匯。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翻譯練習時,教師要指導其對源語詞匯進行準確分析、弄清楚源語詞匯真正的含義后,再轉換成相應的英語詞匯。
(2)句子對等
在人與人的語言交流中,句子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如果想讓譯語讀者體會到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就要在翻譯時最大限度地做到語句的對等,最好地表達出源語句的意思。如:
a.Dennis was absent in Paris when his father died in a car accident.
譯文:丹尼斯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時,丹尼斯在巴黎,不在他身邊。
這句話很容易被誤譯成:丹尼斯的父親因車禍去世時,他不在巴黎。只有弄懂了one+absent in + 地點,表達的意思是“某人去某地了,不在此處”,才能將原文的意思準確地翻譯出來,做到語義對等。
b.陣陣寒風,帶著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幾乎沒有什么行人。
譯文: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
這句話中文原文有四個短句,依次鋪開,如行云流水。譯成的英語只有一個簡單句,信息集中、語法緊湊,最主要的是,原文四個短句中所有的意思都在譯文中完整地體現了出來,最好地做到了語義對等。
(3)篇章對等
在一段篇章中,每句話都與上下文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有時上下文之間為了避免重復,會存在省略和替換,有時為了表達情感或強調,句子中會有純文采修飾或重復。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靈活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對源語中的省略和替換處進行還原翻譯,或對純文采修飾、不攜帶新信息的地方進行省略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在源語和譯語當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語義對等。如:
原文:南國濱海城市珠海近幾年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廣東省第二個教育大市。它成立了大學園區,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九所著名大學到珠海辦學,在校大學生已達九萬之眾。綠水常映學子身影,青山時聞朗朗書聲。
譯文:Zhuhai, a seashore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has now become the province?蒺s second educationally strong city. Its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re def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versity park in which 9 famous universitie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have their campuses extended in the picturesque city with an enrollment totaling about 90,000 so far.
在原文中,最后兩句屬于文采修飾,并沒有攜帶新的信息。如照實譯出,會成為多余的重復。而譯文使用了“the picturesque city”,既補全了最后兩句的微弱信息,又避免了譯文的繁冗,可謂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2.文化對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常常最敏感的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6]。要學習一門語言就一定要了解這門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奈達主張,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匯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義。中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譚載喜也說過:“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7]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文化現象時,所給出的譯文一定要符合譯語讀者的理解環境,要讓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語讀者了解源語中所表達的文化信息,從而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或起碼大致相同的感受。下文將從習語、外來語和俚語三方面來舉例說明翻譯中的文化對等。
(1)中、西方習俗差異存在于方方面面,例如在漢語中和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包含貶義,如:雞鳴狗盜、狗仗人勢等。但在西方國家,人們把狗當作是最忠實的朋友,英語習語中常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且無貶義,如:
a dumb dog 沉默不語的人
sick as a dog 病得厲害
dog?鄄tired ? ? ? ? ? ? 累極了
rain cats and dogs 傾盆大雨
(2)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漢語中加入了不少源于英語的外來詞匯,如:
talk show ? ? ? ? ? ? 脫口秀
bungee ? ? ? ? ? ? ? 蹦極
e?鄄mail ? ? ? ? ? ? ? 伊妹兒
hacker 黑客
以上詞匯都是從英語中翻譯過來的外來詞匯,在這些詞匯的翻譯上,人們基本采用音譯。但在挑選音譯的漢字時,我們挑選的字眼應該既接近原詞匯所指的事物,又能體現漢語吐字發音的美感,使人們能夠較快接受,從而實現語音和語義上的雙重對等。
(3)俚語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使用而固定的短語或句子。它們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能鮮明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漢語和英語雖然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二者有很多意思相近的民間俚語,只是它們用詞的選擇不同、語言特點不同。如:
Do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結語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產生了切實有效的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可以給學生啟迪,拓寬他們的思路,對學生在翻譯能力的提高上有著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較適用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
參考文獻:
[1]穆雷. 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3)
[2]張美芳. 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1949-198)[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Eugene A. 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葉子南. 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5]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6]陳原. 陳原語言學論著[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禮,1980
[7]譚載喜. 新編奈達論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