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靜
【摘要】英語課堂提問是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也是課堂日常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門藝術。恰當的提問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問同時也能還有助于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本文對英語課堂提問的意義、藝術以及提問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提問意義 ?提問原則 ?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81-02
我國現如今應試教育逐步的轉變為學術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中職英語教學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課堂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英語課堂提問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教學過程,往往要求老師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總結各種提問方式,從而使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系統性等特征,使學生盡可能地積極參與交流,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1.課堂提問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重要渠道。它對教師駕馭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1增強交流,融洽感情
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課堂教學被看成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過程的教學,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他們的講解往往占用了課堂大部分時間,學生能接觸英語的機會和環境要少得多。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都缺乏交流。而交流是教學尤其是語言教學的本質,缺乏交流、缺乏語言的溝通,英語教學就無法進行。而通過課堂提問,教師一方面可及時地了解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為重要的是,恰當地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等進行積極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在一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中活動。因此教師設計一個好問題,就如一條紐帶架起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興趣。
1.2引發思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別強調勤學多問。他認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當學生頭腦中有了問題,就會使其在認識上產生矛盾,從而促使他們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設疑提問是引發思考的起點,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保證。
1.3反饋信息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及時得到信息反饋是十分重要的。英語教學中反饋信息的方式有多種。其中,課堂提問應是教師取得有效反饋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同課堂教學中其他的信息反饋手段相比,具有更及時、更具體、更準確的功能,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問與答,隨時了解并分析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差異程度,對教學進行調整,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2.提問的原則
2.1啟發思維的原則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因為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滿堂問”其實是“滿堂灌”的另一種翻版,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另一種負擔。這與新考綱“重在考查學生的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所提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并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力。不能為提問而提問、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等于啟發式,好的提問才是啟發式提問,啟發式提問重在所提問題有價值和有意義,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
2.2難易適度的原則
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設計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舊導新、從易到難的小問題,使學生通過問題解答,逐步突破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律。要力戒那些答案過于簡單的問題,但問題也不可太難。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與此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視其具體情況而把握難易分寸,使全體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受到獲取新知識的歡愉和樂趣。
3.提問的藝術
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慎重對待的問題。我認為,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3.1教師的態度
教師應當以愉快、友好、從容、談話式的態度來提問。提問時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禮節的氣氛,又能說話舉止得體,那就更好了。教師應使學生從提問的方式中便知道他所期望的是合理的答案。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或者一時回答不出來,也不要強迫他回答。要知道學生已經忘記的知識,就是督促他冥思苦想,也是枉費工夫。
3.2提問的時間和時機
在整個班級參加的情況下提問,教師一般是先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都有考慮的時間,然后再指定某個學生回答。這樣做便使每個學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機會對問題進行思考。如果教師每提一個問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只有一、二秒鐘,學生還未想好,教師就重復問題,或者重新組織問題,或者請另外一個學生回答。這種做法似乎是一種控制時間的機智表現,但實際上,被提問的學生卻會失去回答問題的信心,或者懶于思考,學習的積極性逐漸低落。
此外,還要注意提問的時機。不看時機的提問是很勉強的提問,這種提問針對性不強,隨意性較大,沒有把握學生的思維流向,沒有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倉促而問。提問的最佳時機是學生處于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出來,但又無法說清的心理狀態。
3.3因材施問,注意針對性
教師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要照顧全體學生,更要因材施問。平時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時間、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數量多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一般情況下有些問題不可能一一進行提問。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中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能承受的能力,適當照顧優、差兩頭。
一些教師不能根據學生學業水平進行“分層提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發展的機會,更不能根據學生性格、思維等特點進行提問。提問的對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學生或者少數成績好而又聽話的學生,對極少數成績差或者調皮的“弱勢者”,往往是舉手也不提問,不舉手更不提問,這些學生就成了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邊際人”。這種教學對他們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可以說是一種無聲的折磨和摧殘。
提問對老師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對學生來說,則可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提問對有些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知識點掌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問題,是學生平等發展權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注意這一點,切不可輕視提問對學生的意義,要通過提問去塑造、去保護學生。
3.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些教師只將目光盯在自己所確定的正確答案上,只要有學生能將這個答案說出,便對其他學生依然舉著的手視而不見,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這是很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細加分析,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些對問題還有自己看法的學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師所給出的答案,令人懷疑。這樣一來,課堂效率便會大打折扣,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長此以往,還可能會造成其他一些負面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這些教師沒有能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的模式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告訴學生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的解決辦法。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對問題適當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教師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觀點,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還可以對教師的答案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相長。這是讓學生的每一種觀點都能得到充分展現的原因之一。
3.5認真評講,注意鼓勵性
教學中常常發現,當學生答不出問題時,有的教師不是搭橋引導,而是另請高明;或者“恨鐵不成鋼”,語言中帶有批評,語調上帶有責備,情緒中帶有煩燥等。這使學生遭受失敗的體驗,從而情緒低落,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未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學習,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接受信息快。我們也常常發現:當學生尤其是差生答對問題受到表揚時,他們會激動不己,整堂課都會昂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教師,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課,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對待學生;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要耐心地鋪路搭橋,盡可能引導答問學生找出答案,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愉悅的心情;當學生答對時,教師要適時表揚激勵。
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對啟迪學生思維, 主動地掌握知識,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激發學生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 優化教學課程,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提問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課堂提問技巧,恰到好處的把握提問的藝術,將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通過以上各方面的探討與研究發現,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提問,不僅要讓全體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而且也要能使全體學生有展現思維的機會。因而,提問的廣度、梯度、難度,以及提問的方式與內容都要講究技巧和藝術。在此,筆者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對老師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藝術有所作用。
參考文獻:
[1]邵正宜. 中學英語課堂提問探討[J]. 宿州師專學報. 2003(03)
[2]谷岳云:《英語教學論》,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胡國卿. 英語課堂提問藝術初探[J]. 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3(S1)
[4]江慧萍:《淺談英語課堂的有效提問》,《正德學院學報》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