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月澤



中介作用理論是由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Vygotsky)和以色列心理學家與教育家費厄斯坦(R.Fuerstein)等提出并不斷發展完善的理論概念。該理論認為, 中介作用是指兒童身邊對其有重要意義的人在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兒童一出生就進入了人際交往的世界, 學習與發展則發生在他們與其他人的交往與互動之中, 有效學習的關鍵在于兒童和“中介者” (mediator)(父母、老師、同伴等)之間的交往互動的質量。引導學習者學會合作與共享, 幫助他們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他們形成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信心和能力,使學生產生歸屬感并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獨特性, 等等。這些思想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
一、認知和交際相結合構建有意義的學習任務
表1 認知和交際相結合的調查
(一)教師對中介作用的認識和態度。
由表1可以看出, 教師普遍認為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時, 指導語清晰是至關重要的, 平均得分為98.1%, 在具體教學中也基本能做到。但對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活動的個人意義和長遠意義方面相對欠缺, 實施程度分別為71.8%和66.4%, 導致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毫無意義的語言活動,這類明知故問的對話很難使學生意識到活動的價值和長遠意義。
(二)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中介作用。
教師所設計的活動都應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并使學習者充分意識到該活動對他們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者應從具體學習活動中得出一般的學習方法, 進行詞匯學習時, 學習者可以從中獲得一種學習策略, 使其更容易記住更多的詞。在練習一種語法項目時, 可以幫助學生運用類似的分析方法發現并掌握更多的語法規則。
二、權威性和自主性相結合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表2 權威性和自主性相結合的調查
(一) 成就感。
由表2可以看出, 教師對幫助學生產生自信心方面已有共識, 而且隨著近幾年教育研究由教法向學法的轉變, 學習策略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但對幫助學生適應變化方面的認識尚待提高。盡管受測者對上述六個特征的認識程度不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 那就是每一個項目實施和對該項目的重要性的認識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二)學習策略。
僅有勝任感是不夠的, 學習者還必須學會必要的技能和策略以控制自己的學習。從發展的角度看, 教師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至關重要。包括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認知策略), 借助非言語手段有效表達(社交策略), 如何收集、評價和整理信息(資源策略), 等等。
(三)設立目標。
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盲目的、缺乏方向性的。有研究表明, 自己設立目標的學習者較之由別人設立目標的學習者更易達到目標。教師要逐步幫助學生自己設立目標, 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三、物性與人性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表3 物性與人性相結合調查
(一)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分享與合作, 語言學習更是如此。
從表3 中也可看出教師們對合作學習的認可, 但實施程度還不夠高。典型的小組活動如討論、信息差活動、完成問卷表、小組寫作、同伴批改、雙人互測, 等等, 都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活動, 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在合作學習的同時, 人們還需作為獨特的個體而存在。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文化氛圍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通過小組競賽、班級集體活動等也是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形成歸屬感的有效途徑。
四、結論
總體上,學生認為重要的,而教師在教學中卻沒有體現出這些方面的重要性;學生認為不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卻給予過多的關注。隨著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無疑已達成共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提供信息、過程和經驗,還成為生和這種過程與經驗之間的中介體,發揮中介作用,以便引導學生學會合作與共享,幫助他們構建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他們形成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信心和能力,使學生產生歸屬并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獨特性,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曉玉.中介理論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05, (4):72-75.
[2]劉學惠.語言教師心理學導讀[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