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習語的形成與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自然環境、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許多與一般語言形式不同的特征,如較強的民族性、修辭手段的多樣性、結構上的完整性和固定性等等。翻譯英漢習語應考慮到兩者的文化共性與文化差異,本文重點研究英漢習語間的文化差異并采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
【關鍵詞】習語 ?文化差異 ?直譯 ?意譯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02-02
一、引言
習語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含義最豐富,各種修辭手段最集中的語言表現形式。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中都包含有大量的習語,其中包括俚語、諺語、成語等。習語大都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常引申出比字面意思更為深刻的涵義,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思考。要想提高習語的翻譯質量,必須先要弄清楚英漢習語間的文化差異。
二、文化差異在習語中的反映
1.地域環境
中國和英國分別位于東西兩個半球,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了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習語的產生。在中國,“東風”往往是褒義詞,象征著萬物復蘇,蓬勃向上。但在英國,由于海洋性氣候,報春的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有一行名傳千古的佳句,正是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風俗習慣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是豐富多彩的,構成了習語豐富的文化底蘊。由于習俗不同,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國,“狗”帶有明顯的貶義,這樣的習語有: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被看做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象征著友好忠誠,這樣的習語有: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都有得意之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
3.宗教信仰
在中國,影響較大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漢語里有一些來自佛教和道教或與之相關的習語典故:五體投地,回頭是岸,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這樣的習語有:“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等。
三、英漢習語的翻譯
英漢習語的互譯在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修辭和結構之外,要盡可能的處理好兩者間的文化差異,使譯文能夠為譯文讀者所普遍接受。翻譯習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譯和意譯。
1.直譯和意譯的概念
直譯是指翻譯時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通常情況下,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基本一致的感受。意譯則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譯文自然流暢即可。意譯不注意原作形式,包括句法結構、用詞、比喻等修辭手段。有時原文中的比喻不能為譯文讀者接受,根據需要更換一個比喻來表達原文的意思,也是意譯的一種形式。
2.直譯
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因此許多習語在語言形式和修辭方面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那么在翻譯這類習語時就可以采用直譯法。例如:
趁熱打鐵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熟視無睹 to turn a blind eye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揭開新的一頁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就笑得最好。
3.意譯
有些習語,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這時,可以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熟悉的形象,譯出隱含意義。例如:
天有不測風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t any time.
望子成龍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班門弄斧 parade ones skill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a cat on hot bricks 熱鍋上的螞蟻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孫萍,綦天柱.文化視域下英漢語言文學比較研究與翻譯[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4]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