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風順
【摘要】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科學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
【關鍵詞】科學提問 ?目的性 ?思考性 ?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19-02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科學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給課堂教學增添神奇的魅力,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注意提問的目的性
所提的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必須從問題中明確反映出來,提問用語必須明確、具體,表達清楚,不可含糊其詞,使學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沒有任何教學意義的問題。因此,教師整體把握學生的知識結構,了解教學內容與目標并設計較高水平的問題成為教師進行有效提問的前提之一。數學教師應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入手,設計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問。如教學“稍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男生占全班人數幾分之幾?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以上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前兩個剛好是本節新知的基礎,教師如順勢而導先讓學生解決前兩個問題,為新知教學作好鋪墊,進而集中精力引導學生探究解決第三個問題,即本課的新知,目的就明確了。可有的教師偏偏還不斷的追問:還有嗎?還有嗎?于是學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幾分之幾?”有的學生確實提不出了,只好說:“本地學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試想,教師的“還有嗎?”這樣的隨意提問嚴重偏離了預定的目標,使學生模糊了學習方向,造成了教學的失敗。因此,提問首先要明確所提問題所要達到的預期的目標是什么,這樣才使提問更具針對性,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
二、以知識的形成過程為關鍵,注意提問的思考性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在規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探究新規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學生從多方面攝取知識并有能力進入“再創造”的過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自己手上的12個圓平均分一分,把得到的一份舉起來。(1)想一想,你得到的這一份,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有的學生舉起1個,有的2個,有的3個,有的4個,有的6個)(2)為什么都是一份,有的同學舉起的是一個,而有的是2個,3個,4個,6個呢?這是怎么回事,誰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分的?……(3)同樣的12個圓,都是平均分,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圓的個數卻不相同,所表示的分數也不一樣,這是什么原因呢?在這堂課上,設計了一個個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把思考、實踐的機會毫無保留地給了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12個圓進行平均分,得到的一份(圓的個數)和所對應的分數各不相同,這算是給了學生比較多的自由度,在分與取的過程中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原則,注意提問的科學性
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數學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小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問題之間有著嚴密的邏輯性,然后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
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
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
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
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⑥為什么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以教師的科學引導為促進,注意提問的趣味性
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時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學。如果一堂課的提問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消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就應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如:讓學生想象一張白紙的厚度,告訴他們只有0.083毫米,三次對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還不到1毫米。假如對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會不會比桌子高,會不會比教學樓還高?學生們則立刻活躍起來,爭論激烈,當教師宣布結果:“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學生驚訝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計算的,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趣味橫生,引起了學生學習興趣,發動了學生思維之弦,激發了學生思考之情。
總之,科學的課堂提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課堂提問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只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研究,用心體會,認真總結,取長補短,才能使課堂提問真正發揮它的正面作用,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成效,從而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