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數學教學內容中抽象的概念和形式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中利用直觀的活動來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存在誤區,認為學生分組了,幾個同學在一起討論了就是參與了活動,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活動教學常常“表面化”、“形式化”,實效性不強,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顯得課堂華而不實。其實不然,學生的活動是否是思維活動是關鍵。活動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交流的意向;活動要“數學化”,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自主探索。活動應注重趣味性和實效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可以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使課堂變得高效理想。
教學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激發學生參與的意向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等,將學習材料用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參與的意向。把重視結果的教學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各種交流活動,激勵學生對數學進行再創造。如在《時分的認識》這節課上,某老師在教學時設計了一個“畫鐘面”的活動,這個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而且在畫的過程中,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進行了必要的“整理”。如把鐘面分成12個大格,再寫上數字,在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鐘面的認識,進而學生對時針和分針的了解也就輕松多了,活動使課堂呈現了不一樣的色彩和效率。
數學活動要“數學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交流的意識
數學活動要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即通過活動達到數學化的目的,數學活動的設計一定要和整節課的教學目標相聯系,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思考交流,從而促進教學目的的實現。例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平均分”,教師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操作活動:請每個同學拿出6個小棒,分成2份,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學生操作后得出有三種,1和5,2和4,3和3.教師進一步問,有一種分法和其他兩種不一樣,你們找到了嗎?學生很快找到,是分成3和3,因為分得的兩份一樣多。教師這時說道,把6根小棒分成兩份一樣多的方法叫作“平均分”。你會將8根小棒平均分嗎?……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了“平均分”這一教學重點,也促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思考交流的意識。
數學活動要富有“數學味”,要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數學活動要具有“數學味”,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必要條件。數學活動的呈現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合理安排,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思考數學問題。案例:某張老師在教學“可能性”時,告訴學生盒子里有紅和黃兩種顏色的小球共5個,不過,兩種小球的個數是不相等的,提問: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哪種顏色的小球多?生1:都倒出來一看就知道了;生2:我猜紅球的個數多;生3:我猜黃球的個數多;教師這時說道:到底哪種顏色的球多,還是不能確定,猜對了,只能說明你運氣好,有更科學的方法嗎?生4:老師,可以將手伸進盒子里,摸一個出來看看顏色,然后將球放回盒子里,再摸一個出來看看,這樣多摸幾次;生5:我知道,他想從摸的次數中知道哪種球出現的次數多,次數多的,說明球的個數就多。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順應了學生的需要,是一種自發的活動,活動具有思考性,讓學生感受到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培養了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使知識的生成水到渠成。
數學活動要貼合學生的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數學活動的教學目的是在數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課程標準》中提到:“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創新。”例如,在教學“拼出美麗的圖形”一節內容時,教師先通過演示,讓學生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折出、剪出更多的對稱圖形,然后出示利用這些圖形拼出美麗圖形的范例,接著激發興趣,讓學生都來爭做小小設計師。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以同桌合作的形式,發揮想象,通過動手折、剪、拼、貼等有趣的活動,拼出了更美麗的圖形。活動的設計貼合學生的實際,符合學生的發展。在活動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中有效的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也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使教學活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