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蓮 宋秀遠
一、兒童情況分析
林林是一個有禮貌的七歲男孩,但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學校里好動、任性、不守規則、當同學制止他的一些不恰當行為時會大聲哭鬧,并擰同學的耳朵或用鉛筆扎同學的手臂,學習不專心,課堂上喜歡玩鉛筆,學習沒有積極性,課堂作業經常不完成,提醒他之后,會痛快地承認自己做錯了,但之后便把自己承諾的事情拋到九霄云外,一切照舊。
二、觀察記錄
一次上課時,我站在門口候課,看見陸路同學在走過林林旁邊的時候一個踉蹌差點摔倒,緊接著走進來的新新在走過林林身旁時也來了個踉蹌,怎么回事兒?我低下頭望向林林的桌子,他的腳不在桌下,我走過去,發現林林的兩只腳都在同學們回位必經的小路上伸著,原來他在忙著偷襲經過的同學,再看看他的臉,正得意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是覺得這樣子好玩?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還是另有別的原因?在沒弄清楚他行為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不能輕易去處理,以免傷害了他,便打算下課后繼續觀察觀察。
下課了,我在講臺上批改學生的課堂作業,不多會兒,就有學生跑上來告狀了:“老師,林林在走廊里追我。”“老師,我和李銳一起做游戲,林林就跑過來搗亂。”聽他們一說,我來到走廊上,看到林林一個人向操場跑去了,而我看到,別的孩子都是三個一群兩個一伙的,或者做游戲,或者練跳繩,玩得很開心。過了一會兒,我看見,林林又一個人從操場走回來了,沒有小伙伴和他一起玩。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林林這個孩子其實很想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可是他玩耍的方式要么是打架,要么是橫沖直撞,別的孩子并不接受這樣的方式,便紛紛向我告狀說林林打他們,慢慢地他們就把林林疏遠了。通過觀察我認識到:林林這個孩子不善于與同學交往。小學階段的同伴交往是培養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主要依托,如果這個時期孩子沒有伙伴,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利的,不但會使孩子變得自卑、缺乏自信,還會慢慢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針對林林這一特例,我打算對其人際交往不良這一行為進行矯正研究。
三、現象分析
通過與林林的媽媽溝通了解到:林林的爸爸承包工地,事務繁多,待在工地的時間多,在家陪孩子的時間少,很少與林林溝通。照顧林林的任務基本全由他的媽媽負責,為了照顧好林林,他的媽媽放棄了工作。在幼兒園,林林特別淘氣,幼兒園老師組織班里的孩子到操場排隊、做操,他從來不參加,都是自個兒玩。由于怕林林出去惹事,除了白天上幼兒園,其他時間他的媽媽就把他關在家里,不出去和別的孩子玩,家里也很少有孩子來,多數時間林林都是和媽媽在一起。
從林林媽媽的講述中可以看出,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是造成林林人際交往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但在林林身上他的爸爸明顯缺位,媽媽的教育方式又缺乏科學性,面對孩子的淘氣,不是想著去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只是簡單地把孩子關在家里,錯失了許多與同齡孩子學習交往的機會。
四、具體措施
雖然與同伴不會交往,但在和老師的交流中林林的表現是很聰明的,他能明白老師的意思,而且很有禮貌。針對林林身上出現的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人際交往不良行為的。
1.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
一年級的孩子是單純善良的,特別喜歡聽故事,把林林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們聽,他們會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中的林林著想,幫助林林想出如何與同學交往的好辦法。有故事做鋪墊,當林林和他們再出現沖突時,他們會多一些寬容與理解。此時,也總會出現特別懂事的孩子。當魏晨和鑫鑫中午一起畫畫時,林林也想畫畫,但他沒有水彩筆,林林急得都要哭了,這時,魏晨把手中的水彩筆遞給了林林,站在旁邊的我悄聲提醒林林要對魏晨說什么,只聽林林痛快地說了一聲:“謝謝魏晨!”上課時,我把班長魏晨給林林用水彩筆的事情大聲說了出來,還特別提到林林是多么有禮貌,頓時,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那一節課,林林表現得出奇的好,還舉手當了好幾次小老師呢。
2.融入同伴群體。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班長就是他們的榜樣,班長都愿意幫助林林,他們當然也愿意。當他們再玩游戲的時候,如果林林也想玩,他們也愿意讓林林加入了。
3.交給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
準備人際交往方面的繪本故事或童話書,閱讀交流,故事中的人物待人接物有禮貌,友善,喜歡幫助人,愿意與人合作,并能遵守規則,學生們認識到自己也應該這樣與小伙伴交往,這樣就能擁有更多的朋友。
4.與家長溝通,鼓勵其把孩子領出來。
多和家長溝通,幫助她了解兒童應該具備的能力與品質。鼓勵其客觀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并積極地去解決。利用放學后或周末,給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當孩子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時,不要訓斥,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與同伴相處,幫助孩子找到與人交往的方法。
當孩子學會了如何與同伴交往,他會變得自信、活潑、開朗、大方,他一定會成長為一名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