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珍
【摘要】本文通過對合理安排中學體育運動量的論述,貫徹負荷原則,對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術和技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增強學生體質,都有重要作用,同時要考慮思想教育因素的合理安排,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為上好每堂體育課提供借鑒與參與。
【關鍵詞】中學 ?體育課 ?運動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04-02
1.引言
體育課的運動量,直接對學生生理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運動量過小,就不能有效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對增強學生體質效果不大;反之,運動量過大,就會對學生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只有適宜的運動量,才能促進學生正常的生長發育,提高身體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能力。可見,合理安排體育課的運動量,對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中學體育課運動量的表現形式
2.1課的運動量是由課上所采用的練習數量、強度、密度、時間和動作質量等因素所決定的。數量是指一次課中完成練習的次數、重量、距離的總量。強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練習對學生生理負擔量的大小,也就是課上每做一個或一組練習對學生身體刺激大小,它由練習的距離、重量、時間等要素決定。例如:對同一學生來講 ,跑的強度大小由單位時間內跑完的距離決定,用12秒跑完100米的強度就大于13秒跑完100米的強度;舉重的強度主要由重量決定,舉的重量越大,強度就越大。密度是指一次課用于練習的時間占全課總時間的比例,以及練習之間的間隔時間的長短。每次練習間隔的時間越短,則密度越大。時間是指一次課的總時間。動作的質量是指完成某一練習是否符合技術規格的要求。
2.2練習的數量、強度、密度、時間和動作的質量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安排一堂課的運動量時應全面考慮其中各個因素。練習的強度、密度的大小和數量、時間的多少與運動量的大小是成正比關系,即完成練習的數量多,強度大,密度大,練習的時間長,則運動量就大。其中尤以數量和強度對運動量影響為顯著。但動作的質量雖是影響運動量大小的一個因素,但與運動量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一般來說,動作質量好,運動量較適宜,對身體影響也就較好。
3.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四個方面
3.1少年兒童生長發育與自身素質的狀況進行安排
3.1.1運動量的安排,一定要根據少年兒童機體活動能力的規律。中學生時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間,各器官系統生長發育很快,機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學生在一次課上機體活動一般有這樣的變化,即機體工作能力開始上升,逐漸達到較高水平,然后出現下降。根據這一特點,課的運動量安排應逐漸加上去,到課的后半段可加到較高水平,然后使運動量逐漸降下來,到課的結束時使身體逐漸恢復到相對平靜狀態。學生在完成每一次練習時,機體具有作練習—疲勞—恢復的特征。與成年人相比,學生在練習后疲勞出現得早,也消失得快,身體機能有個加量,適應,再加量,再適應的過程。因此,體育老師應根據課上學生練習過程中機體變化的生理規律,在安排運動量時要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在加量和加強度時,不要急劇過猛。有經驗的教師在采用加速跑的練習時,總是一次比一次逐步加快速度,而不是第一次就要求學生全力跑,道理也就在這里。
3.1.2安排運動量時,還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應符合學生的年齡,健康狀況,體育基礎和訓練水平。一堂課的運動量安排,應以絕大部分學生的承受能力為主要依據,但對體弱和體強的學生,一定要有所區別。對體質較弱和病殘學生,不能放任不管,在體育課上采用適量的符合他們實際的醫療體育內容,運動量要小,逐漸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女學生在例假期,課的運動量一定要減小,避免做一些跳躍項目、而力性練習和以下肢為主動力性的力量練習。
3.2教材的性質與每次課的任務需要而定
3.2.1要使運動量安排得合理,一定要根據每次課的任務需要而定。由于新授課和復習課的任務不同,運動量的安排也就不同。在學習某項新教材時,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掌握正確的技術,教學因素所占比重就多,一般來說運動量的安排不宜過大,對某項教材,在形成正確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鞏固提高以至熟練掌握技術技能時,運動量就應相對地安排大些。
3.2.2在安排運動量時,要認真研究教材的性質,對學生身體的影響,以及不同教材之間的聯系,如田徑中的跑和跳的教材與體操教材;以發展速度耐力為主的教材與發展力量和靈巧為主的教材;在發展力量中靜力性力量的教材與動力性力量的教材等。例如一次課中如有兩個以上的教材,安排順序一般應該是先安排量小的內容后安排量大的內容,先安排復習教材后安排新授教材,先安排學生容易完成的練習后安排難度大的練習,先安排靜力性練習后安排動力性練習,先安排發展靈巧、速度素質的練習后安排發展力量、耐力素質的練習等等。
3.3從教與學的辯證關系來安排
為了更合理地安排運動量,要求體育教師以唯物辯證的觀點正確對待運動量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是保證體育課獲得合理的運動量的關鍵因素。教師還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在課上啟發學生相互觀察,分析動作,保護幫助,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明確運動量的合理安排,主要是為了增進學生健康,完成課的任務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3.4從課的組織安排
要使運動量安排得合理,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備課質量,嚴密課的組織教學工作,提高組織教法水平,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進行反復練習。在課上教師不論是集中指導還是分組指導,都要盡量減少不合理的組織措施,場地器材的布置要便于教學,集合整隊要快、靜、齊,減少不必要的調動時間等,來加大課的密度。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貫徹精講多練的精神,選用各種輔助練習,多采用簡單易行,不占場地器材的專門練習(如俯臥撐、縱跳、原地高抬腿跑等),還可以把數個動作編成一組或一套連續地反復練習,運用循環練習的方法,多增加競賽因素等。在課上既有集中指導全體練習,也有分組練習,分組練習中有循環練習,也有附加的補充性練習,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課的練習密度和課的負荷,課上合理的組織工作能使教學內容、教法運用和負荷安排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有助于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4.小結
4.1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準確地設計每堂課負荷與恢復的量和強度。每堂課的運動量必須與學生一個階段總負荷及學生機能水平相適應或有恰當的比例運動量的逐漸提高可以有大、中、小并有規律地交替安排。
4.2在體育教學中,把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安排得合理,貫徹負荷原則,使學生通過承擔一定的生理負荷,促進新陳代謝的進行和提高機體能力水平的過程,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動作、改善身體素質。
4.3嚴密課的組織工作能提高課的教學密度的合理性,充分利用課上每一分鐘,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5.建議
5.1在安排運動量時,要避免超出學生的機體能力,在體育課上,一般安排中等強度練習密度較大的內容。
5.2在較大強度練習后,課安排一些輕微運動量的游戲或身體練習。
5.3在掌握技術過程中,所安排得輔助練習的量和強度及在動作結構上應與主要教材的教學效果一致。
參考文獻:
[1]羅映清,曲宗湖等著.《學校體育學》.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2]王則珊著.《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張力為著.《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