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專門水文地質學”作為一門應用實踐型課程,在教授過程中首先要適當的優化的該課程的課程安排,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掌握重點內容。其次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易結合具體的工程實例,利用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深入的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脫離的現象,便于學生全面、深入有針對性的掌握該課程的知識點。
【關鍵詞】專門水文地質學 ?課程安排 ?問題導向型 ?積極性
【基金項目】貴州省科技廳聯合基金(黔科合LH字[2014]7617);貴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基金項目(2014-61)。
【中圖分類號】P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15-02
0 引言
高校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程特色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教學模式(趙建軍,2010;高文,1998)。“專門水文地質學”作為水文水資源專業的應用型專業核心課程,是研究地下水勘查及其應用的技術理論和方法的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應用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水文地質學理論與技術開展地下水科學研究及分析解決與地下水有關的資源、環境、地下水危害等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以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打下基礎。鑒于該課程理論教學部分較為枯燥,在學習中,如何帶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該課程教學中的難點(張發明,2006;畢孔彰,2004)。筆者結合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的主要問題,結合教學經驗,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模式。
1.課程教授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在課程學習后的課程設計是對 “專門水文地質學”課程知識的具體運用。根據以往實習反饋的信息發現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往往不知如何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3 個方面:(1)對課程的基礎概念、基本技術方法和課程的基本結構體系沒有掌握;(2)無法將學習到的知識在具體的水文地質工程中進行應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工程實例的講解不足;(3)對水文地質問題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致使方案設計難以滿足要求。主要原因是對水文地質調查方法的適用性沒有掌握。
要解決以上問題,可以依靠優化“專門水文地質學”課程設置及探討新的教學模式來解決。
2.“專門水文地質學”教學課程設置
“專門水文地質學”課程總體上可以分為3 個部分(曹劍峰,2014):第一部分為水文地質調查方法,是從事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和基本技術,該篇主要介紹了水文地質勘查方法種類、手段、工作階段和工作程序,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鉆探,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試驗,地下水動態與均衡,水文地質調查成果等;第二部分為供水水文地質,是該書的核心和重點內容,主要內容為供水水文地質概論,供水水質評價,地下水水量計算與評價,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與管理等;第三部分為礦床水文地質,是應用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內容,主要介紹了礦床水文地質基礎知識(礦床及礦床開采的某些基本知識,礦床充水條件,礦床水文地質類型等)礦坑涌水量預測,礦床水文地質調查及礦坑水防治方法等。
根據大綱安排,教學課時為48 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重點內容,成為教學內容安排的難點。筆者依據學生在實習中表現出的種種問題,在“專門水文地質學”課程設置上,考慮以下3個原則:(1)詳細講解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及其適用性;(2)突出講解供水水源、勘查階段和使用的各種勘查方法的特點和要求;(3)適當壓縮礦山水文地質勘查內容;(4)根據各行業最新工程地質勘察規范更新教學內容。根據上述原則,第一部分安排16個學時,占總學時數的33%,第二部分安排20學時,占總學時數的41%,第三部分安排12學時,占總課時的25%。
3.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對于“專門水文地質學”這種應用型課程,使學生能夠在生產實踐中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應用是學習的最終目標。根據該課程特點,筆者制訂了“以工程案例引導講授課程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教學模式(圖1)
圖1.專門水文地質教學模式圖
在教學結構模式的指導下,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將“專門水文地質學”課程內容分為專門水文地質學理論和工程應用兩個部分,兩部分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理論和方法部分突出強調各種水文地質調查方法的適用范圍;供水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及計算評價方法;礦山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各種方法之間不是獨立的,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一項系統工程。
(2)工程應用方法的授課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水文地質調查、評價和計算的基礎上,對各種方法進行綜合應用,針對不同的水文地質問題,選用合適的工程案例,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應該應用何種方法和理論進行解決,然后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情況,分析講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4.課程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在問題導向下掌握課程的關鍵內容,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內容:
(1)以不同類型的水文地質工程實例為主線,串聯每堂課的關鍵知識點,建立知識結構體系。應以多媒體列舉工程實例,提出問題,調動學生參與課題討論的積極性,在討論中掌握知識點,如水文地質調查中,可以結合貴州某地區水文地質調查中需要調查的項目,分析調查這些項目所需要的手段,再緊密圍繞這些手段提出具體的調查方案,最后對水文地質調查的方法和要點進行總結。
(2)在“專門水文地質學”的教學中,仔細備課,認真準備工程案例,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工程現場的細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利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回答問題,自己主動的去尋找答案,活躍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不乏味,形成針對課程本身的良性互動。
5.結束語
(1)“專門水文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型地質課程,該課程的內容繁雜,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們掌握該課程的重點內容就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設置,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內容。 ? ? ? ? ? ?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教授過程中,易結合具體工程實例,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帶動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同時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知識點。
(3)做好試卷分析,對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再次講解,同時也可為未來的教學過程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趙建軍,王運生,巨能攀. “工程地質勘察”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 2010,(4):35-38.
[2]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3]張發明, 高正夏, 袁寶遠,等. 地質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J]. 中國地質教育,2006,(3):60-65.
[4]畢孔彰, 胡軒魁. 中國含地質類專業高等院校(系)簡介[M].北京: 地質出版社, 2004.
[5]曹劍峰,遲寶明,王文科,等.專門水文地質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李博,男,講師,主要從事巖溶水文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