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園 楊曉捷 邵振華
【摘要】以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電器方向為例,從實踐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產學合作等多方面討論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方法。
【關鍵詞】產學合作 ?應用型人才 ?實踐教學體系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JA13233);廈門理工學院教改項目(JGGL201405)。
【中圖分類號】F81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18-01
1.現狀與分析
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電器方向的實踐教學體系,雖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改革,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這是由于:在近年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廈門地區電器行業的人才需求,同時與我系“自動化”新專業進行區分,從2010級電氣專業開始,將原來的“電氣自動化”方向改為“電器及其控制”。這樣的專業方向變動是比較大的,對實踐教學體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將原來的電氣控制重心轉向電器,同時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驗室建設、師資建設、校企合作等多方位進行探索和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實踐教學條件的不足、職業能力培養難度大和產學研合作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等。因此,改革的重點放在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擴展實習實踐形式和內容、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上。
2.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2.1應用型課程的構建
目前,電氣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已逐步完善,但與培養職業技術能力的相關實踐類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為此,以電力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為目標,以課程與就業出口之間的必然聯系為基本依據,按照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1]。在實踐課程大綱中加強中“高壓電器試驗”、“配電系統故障排查操作”、“電能表誤接線分析”等相關技能的培訓,在學分學時有限的情況下,靈活利用開放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平臺,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
2.2形式和內容的拓展
在實踐形式上,從原有的“頂崗實習+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的方式擴展到“現場教學”、“頂崗制”和“項目制”相結合的方式。將部分與企業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內容(如安全教育、產品結構、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等)的教學地點從學校轉移到校外實踐基地,使學生熟悉工廠生產崗位、滿足行業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要求,從而提高就業能力。
在實踐內容上,擴展原有的頂崗實訓崗位,開放更多的生產工種,讓學生更加全面地參與企業生產活動;開展包括現代企業工作流程和文化教育、職業道德與行業政策、法律法規教育、生產管理與工程文檔寫作、生產工藝與產品設計方法、產品技術服務培訓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就業前即接受具備一定行業通用性的“入職培訓”;開展包括電器溫升試驗、沖擊電壓試驗、斷路器動作特性試驗等試驗項目在內的電器檢測與試驗技能培訓。
2.3實踐教學基地的優化
實驗室建設不再局限于單一校內實驗設備的擴充,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和資源,一方面,按照電器行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擴充和改造校外實踐基地教學設施,滿足在企業開展生產工藝、生產管理、結構與制造等相關課堂教學活動的要求;合理設置學生從技能培訓到實際參與在崗生產活動的實踐步驟,并對相關軟硬件設施進行必要改造,為深化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參與度創造條件,并提高實習實踐教學的容納能力。
另一方面,針對電器研發、生產中需要的檢測與試驗項目,利用建設中的廈門市電力電器公共檢測研發平臺,在校內實驗室按照相關國家標準配置試驗設備和試驗條件,讓每個學生在就業前掌握電器的檢測、設計與研發工作中主要的試驗方法和技能,并為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實際參與電器產品研發工作的機會。
同時,在穩步與鞏固現有產學研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電廠、變電站等電力系統企業與我系的合作關系,堅持企業拜訪制度,保持與行業的緊密聯系。
2.4產學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建立更加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除了使日常教學實踐方式、實踐內容常態化,更把教師科研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內容作為重點進行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在理論與實踐上各自的優勢,針對實踐基地實際條件和實踐項目內容,共同編寫如《電氣試驗技能培訓》等實踐教材。利用高電壓實驗室的資源,為廈門電器生產制造企業提供多方面的測試平臺。
三、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要探索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教學模式,必須構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順應世界教學改革趨勢,適應素質教育需要[2]。通過幾年來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探索出了基于產學合作的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為今后的專業認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同文.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建設與創新——以臨沂師范學院為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 2009,31 (5):1-6.
[2]朱偉興,馬長華,李鳳祥,張世兵.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12 (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