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景
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國家、地方規定的課程之外,為實現辦學特色,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教師的特點而自主確定的課程。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個別化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學校辦學宗旨和育人理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等手段和途徑,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積極有效發展,并以此為契機,爭創學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最終促使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成長。校本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它更能體現“以校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決策方面的主體性,促使學校辦出特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從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利用地方資源來開發美術課程,從而豐富美術課堂。
一、開發《竹刻》校本課程的背景
常武地區的湖塘鎮素有“竹刻之鄉”之稱,這里的人們自古以來種竹、愛竹、頌竹、刻竹。也是“留青竹刻”的發源地之一。由于筆者所在的學校靠近湖塘,地處清明山南麓,山上盛產竹子,環境古樸優美,具有很濃的文化氣息。2007年,學校經審批成為藝術特色學校。作為一所具有六十年歷史的老校,有著多年自主開發課程的實踐經驗。身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為了繼承和發展我國的民間美術,同時也是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藝術文化,結合現有的地方資源,根據筆者的個性特長和豐富的實踐為基礎,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征集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意見,選擇參考有關資料,確定《竹刻》校本課程的開發。
二、如何實施《竹刻》校本課程的開發
1.為了編寫好教材, 筆者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準備:(1)針對《竹刻》這門藝術的制作選材要求,聯系了本地山區的管理部門,保證了制作原材料的貨源。也受到了該部門領導的贊同和支持。(2)對竹林進行實地參觀,并拍攝些圖片和錄像資料,采集材料標本進行實驗研究。(3)對部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約90%的高中學生沒有利用竹子做過美術作品,即使有也只是作為作品的輔助材料,他們中也約有一半的學生對利用竹子雕刻藝術作品感興趣,但是對于竹刻藝術知之甚少。從中可看出學生對鄉土缺乏了解,以及編寫鄉土教材的必要性。(4)筆者專門拜訪了當地著名的留青竹刻大師徐秉言老師,向其請教竹刻藝術的課程開發細節。
2.為了保證校本課程教材的科學、合理、有效。筆者首先撰寫《竹刻》校本課程綱要:(1)課程目標,全面地闡述《竹刻》課程涉及的目標。(2)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根據《竹刻》的主題作相應安排。(3)課程實施,確定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組規模等。(4)課程評價,主要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涉及評定方式、記分方式、成績來源等。
3.根據實地參觀和學生調查,結合高中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了本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
《竹刻》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中國竹文化的學習、竹刻技法的運用和竹刻藝術形式蘊含美的元素的賞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動手操作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審美情感,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和課余生活及興趣愛好。同時《竹刻》校本課程也是弘揚我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對竹刻藝術的學習和研究,開闊視野,豐富審美經驗,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和探究的熱情,發揚了本土文化,增強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4.根據竹刻藝術的特點,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需要來制定《竹刻》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竹文化源遠流長,在當今追求文明和諧的社會文化里,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竹文化在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人的正直性格方面會擁有一片越來越廣闊的天空。作為中國竹鄉的人,尤其要積極學習竹的精神,把竹的精神融化在生活、工作中。因此,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設置了中國竹文化的教學內容,傳播和推廣竹文化。
既然學習竹刻,學習竹刻藝術,肯定要來了解竹刻藝術的發展歷史。課程設置了明代以前的竹刻、明代清代的竹刻藝術。介紹竹刻的起源,發展及其流派和著名的竹刻家。讓學生更加深入得了解竹刻這門藝術。
竹刻是我國的民間美術之一,是集藝術、科學、技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美的表現形式。是創作者運用高超的專業技術,將竹材料同自己的審美追求進行統一整合的結果。對于高中生來說,竹刻作品也許見過,但是真正見過雕刻竹刻的人幾乎沒有。那么竹刻技法的教學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選擇加工處理;竹刻工具的使用;竹刻的門類及其制作技法。使學生把學到的理論基礎運用到實踐中。
同時,既然是整合本土的竹刻資源,那么肯定要包括本土竹刻藝術的介紹。包括常州留青竹刻及其名家的介紹和作品的欣賞內容。還包括了竹刻藝術的收藏和鑒賞方法的知識。
課程內容每年都略有所不同,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興趣需求來調整教學內容,這要靠教師的智慧靈活處理。《竹刻》校本課程沒有編印成教材給學生,只是給上課的教師。這是由于:(1)學校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實地調查,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并在研究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課程,避免學生受已有課程內容的約束。(2)避免因印制教材需要額外的經費,給學生帶來經濟負擔。
5.關注現實、關注環保,增強對地域特色文化的弘揚與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制作和討論,課時安排:每兩周一次課,每次兩課時,18周完成,計18課時。課程學分為1學分;教室場地:學校配置了專門的竹刻教室,規模在25名學生。
三、《竹刻》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
《竹刻》校本課程的評價指標的確定,課程評價是指依據課程的實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價值,可以做出價值判斷的“論據的收集與提供”(鐘啟泉:《現代課程論》)。課程評價方面側重學生學習過程,因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不能以對待美術專業學生的要求來評價他們。課程成果展示形式多樣,可以以論文或作品形式展示。主要包括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學生受益情況進行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
四、《竹刻》校本課程的實施成效
《竹刻》是筆者在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醞釀、形成的校本課程。初步實踐證明: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造就“全面發展的人”,豐富了高中美術的課堂。自2007年開課以來,筆者的竹刻班參加了各種校際交流活動。有對外的公開課,國際、國內的友好學校的參觀訪問展示活動等。受到了各界領導和來訪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受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和認可。每年的選修都受到學生的歡迎。在各級的美術比賽中獲獎的人數逐年增加。學習《竹刻》的學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和成就感,樹立了他們的信心。
《竹刻》校本課程的教育實踐證明:竹刻藝術教育注重動手動腦,能創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于樂,深受學生喜愛;竹刻藝術教育內涵豐富,涉及多種學科,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非智力因素、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也需不斷完善。反思前面所做的工作,筆者以為校本課程的開發需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1.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2.傳授知識和發展學生能力的關系。3.課堂內、外之間的關系。此外,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 筆者感受到高中新課程改革對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美術專業基礎知識、美術創作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而且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同時整合本土民間文化,開設校本課程來豐富高中美術課堂還需要廣大美術教師的不斷探索和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