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龍 劉伯川 鄭將麗
摘 要:文章首先探討了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及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從專業設置過細、重理論輕實踐、課程內容設置缺乏針對性三個方面討論當前經濟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最后針對這些弊端,從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整合、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建立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相應地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經濟管理 本科生培養 培養模式 高校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1-239-03
一、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及管理模式
人才培養目標是任何一個高校必須重視的首要問題,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而言,確定培養的目標,更是重中之重。通過對目前全國幾所重點高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進行梳理發現,以經濟學專業和市場營銷專業為例,一般而言,經濟學專業注重培養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比較熟練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張滲透的素質和能力,能在地方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從事經濟分析、預測和經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而對于屬于管理類專業的市場營銷來說,該專業重點培養掌握現代營銷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能力,能從事企業現場營銷策劃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圍繞上述培養目標,各院校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三種:班主任制度、輔導員制度、團委制度,其中班主任制度指的是聘任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和較好道德素質的老師擔任,對學生進行直接管理;輔導員制度是目前大多高校通行的做法,指的是學校指定專門的教師或行政人員擔任輔導員,專職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統一的管理;團委制度指的是以校團委為中心,通過基層設立團支部,對學生進行管理。
二、當前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弊端
(一)專業設置過細
由于市場需求對于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日益增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多高校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設置了很多專業,直接導致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分類越分越細、專業設置也過細的弊端。通過對當前大多高校所設置的專業來看,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經濟類和管理類,其中經濟類的專業設置一般包括經濟學、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管理類專業一般包括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和旅游管理,通過統計發現,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設置累計超過20個專業小類。專業的設置過于細致,直接導致學生的專業知識過于狹窄,無法獲取更加廣博的經濟管理各領域知識,從而影響到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違背了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初衷。
(二)重理論輕實踐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理論缺乏實踐成為制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與教師的教學密切相關,綜合國內各高校的教學方式,總結發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體系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考核等方面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教學計劃方面,缺乏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長時間以來,實踐教學并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教學計劃,只是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的補充而存在,其教學計劃的安排也只是理論課程教學的一部分。在教學內容方面,缺乏系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一般都被平均分配到四個學年中,內容上因其時間跨度而缺乏內在聯系,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并無幫助。在教學環節考核方面,缺乏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考核指標。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中,缺乏合理的考核指標,以考核者的主觀意志為主要依據,考核存在很大隨意性,欠規范。同時,在考核方法上,考核方法較為單一,實踐教學一般都由實習老師帶隊,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實習單位、學生不參與,而教師作為考核唯一主體,導致考核存在很大片面性。
(三)課程內容設置缺乏針對性
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理論深度,忽視了課程設置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懷疑自己所學習的專業是否有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得不到有效培養,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另外,新設課程更新的速度較慢,跟不上學科發展的前沿,而對于授課教師而言,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愿意選擇一些較為成熟的參考書目,這使得學生接受的知識過于陳舊,無法與學科發展的最新前沿研究進行接軌。同時,課程體系與市場的需求也無法有效銜接,導致出現學生想學的,學校無法教,學校想教的,學生不想學的怪現象,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學校都不能通過課程進行培養。對于經濟管理兩大專業而言,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設置界限較為明顯,且兩者的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課程太少。目前,經濟學教育在內容上大多都是過去西方流行的經濟學理論,學生不能及時了解到經濟管理專業國際學術前沿的新信息、新知識和新方法,并且脫離了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的實踐。
三、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進措施
(一)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整合
在課程的優化整合方面,經濟管理類各專業應統一思想,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主線,對所開設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課程整合。在課程的進度安排方面,把理論與技術、不同的技術與技術進行交叉,并與實踐課進行合理銜接,構筑新型的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另外,還可通過學習小組和第二課堂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科性、專業性的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以形成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紤]到課程設置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鼓勵有條件且能力較強的本專業骨干教師自編教材和講義,在當前主流教材的基礎上,及時更新最新研究進展、市場需求較大的課程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
(二)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
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基礎。如何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且確保能為學生實踐教學服務,首先要嚴格按照教育部評估標準的要求,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生產實際的校內實踐實訓基地,且能為學生帶來與校外企業生產基地同樣的實踐體驗,并配備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通用設備和先進設備以及高水平的實訓指導教師,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帶來實踐能力提高的同時,也為企業的生產帶來經濟效益。對于教師而言,也要加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能將生產、管理、服務等知識和能力吸收內化,并能有效地再現、傳授給學生,鼓勵教師在實訓中進行技術開發和新產品研究,可通過科研、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產學研結合等方式組織教師參與工程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將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時間進行詳細規劃和分解。課程設置時注意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重,探索相對完整、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實踐教學的成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這個評價指標體系能對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綜合評價,并且能夠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提(下轉第244頁)(上接第240頁)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從而可以保證對實踐教學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監督并指導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既包括對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的考核,也包括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水平的評價。其中對于教師的考核,主要可分為學生和實踐教學評估委員會兩部分的綜合評定,對于學生部分可采用匿名問卷調查的形式,客觀公正地得出考核結果;根據平時課程考核的綜合表現來評判實踐教學評估部分,最終對這兩部分的分值進行加權綜合,得出最終成績。在對學生的能力考核中,重點考核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并根據評選結果,實施相應的獎懲辦法,在確??己酥笜梭w系合理有效實施的情況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對實踐教學的敬業程度,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實踐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苗雨君,陳紅梅,齊秀輝.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4)
[2] 張端民,李博,董麗.省屬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管理,2015(4)
[3] 賀建清,胡林龍.創新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
[4] 吳峰,何建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新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7(7)
[5] 徐雙榮.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J].高教研究,2006(5)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