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基礎》課程原理多、內容抽象,許多學生往往出現厭學的情緒。關鍵在于教師沒能找到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筆者從設疑教學、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實踐教學三種情況舉例分析不同的教學方式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興趣;設疑;多媒體;實踐
作為中職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機械基礎》包含了工程力學、金屬材料、機械原理等諸多內容,概念抽象,內容零散,原理枯燥,學生要學好它并不容易,再加上剛踏入中職校園的學生們基本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對所學知識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導致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怎樣才能真真正正地發揮好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吸取到課堂的精華?這是筆者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平時課堂教學的實踐及課后的總結,筆者覺得關鍵在于教學的方式,找出一種適合學生、適合課堂、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必定能起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1 多設疑問,啟發教學
中職學生基礎較差,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腦子笨,筆者想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初中階段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是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玩”上,導致沒有一個良好的知識基礎。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試想一個人對學習沒有了興趣,他能學習好嗎?肯定不能。一個人只有在興趣的驅動下,才能充分發揮其自覺性和主動性,心情愉快地去學習,積極主動地去獲取自己渴望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由“滿堂灌”變為設疑教學,在問與答中與學生真誠交流,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平面四桿機構的死點知識時,以生活中常見的縫紉機為例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我們在踩縫紉機時不能連續,容易出現卡死的現象?而熟練的縫紉工卻可以非常順暢地操作?”這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學生立刻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在講棘輪機構時,以騎自行車為例向學生提問:“腳踩踏板自行車向前行駛,反踩踏板時向哪個方向行駛?”這是一個簡單的生活常識問題,大家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向前行駛”,緊接著再提問:“為什么不會實現倒車?”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自然地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上,學生接收新的知識的欲望得以提升。又如:在講授螺紋聯接這一節時,首先,教師可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開始觀察,列舉哪些地方用了此種聯接方式?學生的觀察熱情一下子就提高了,并踴躍地回答問題。緊接著再問:“如果將這種聯接拆開,是否會損壞被聯接件?”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不會損壞。”從而得出結論:螺紋聯接是一種可拆聯接。接著再請學生觀察:“螺紋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時,學生可以跟教師一起做一做,剪一個直角三角形,讓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和筆桿的底邊對齊,將其包裹在筆桿表面,這時三角形的斜邊在筆桿上就形成了一條螺旋線,沿螺旋線切制出具有相應形狀的溝槽就形成了螺紋了。通過教師的提問,帶動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在問和答的過程中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不但使得原先不能好好聽課的同學認真地、完整地聽完了一堂課,而且大家對新知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圓滿完成了,這才是所謂的“雙贏”啊!
2 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各有所長
傳統的教學手段就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再加上教師自己制作一些相關的模型。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很多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更多的會選擇用多媒體教學。出現了多媒體教學這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原先的那些教學手段就淘汰了嗎?當然不是,應該說傳統的東西我們要保留,先進的東西我們也要利用,它們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一味地選擇用多媒體教學,有時它的教學效果并不如傳統的簡單教學來得好,所以我們一定要針對教學內容對兩者進行合理選擇。
2.1 傳統教學:黑板+粉筆+模型
在《機械基礎》這門課程中,機構占著較大的比例,對于該塊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借助校模型室相關模型的運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曲柄搖桿機構的極限位置時,首先用機構模型予以演示,讓學生觀察當以曲柄為主動件時,搖桿的擺動幅度。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反應快的學生不一會兒就可以得出當曲柄與連桿兩次共線的時候,即為搖桿擺動的一個極限。極限位置找到了,這時就需要根據這個結論把機構的極限位置畫出來。此時,最好的方法還是跟著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筆地畫一下印象會比較深刻,如果用多媒體放映,大家雖然看懂了,但是真正在紙上畫起來就沒有幾個學生能做到了。同樣的情況,在講凸輪機構時,首先給出凸輪機構的模型,通過演示凸輪機構的運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被調動起來,完成凸輪機構的組成、從動件的基本類型、基圓、推程、遠停程、回程、近停程等概念性問題。在介紹盤形凸輪輪廓曲線的確定時,這時就需要結合模型,跟著教師按一定的比例畫出位移線圖→確定基圓找等分點→用描點法畫出凸輪輪廓曲線。這一步步走來必定是通過“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更易于接受。
2.2 多媒體教學:靜+動
教師課前可以收集教學所需的各種動畫或視頻材料,潤色加工,整理制作成課件,把抽象的知識通過視頻、音頻、動畫、圖片、圖表等形式形象而生動地展示出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3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機械基礎》課程理論性較強,但僅有理論沒有實踐,對于中職學生來的就是空談,因此,想要學好這門課,實踐性教學是一個關鍵。首先,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及實習車間,重視每次實驗和操作訓練,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其次,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參觀,通過現場教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相關的機械零件,觀察各種機構的運動,掌握其運動原理;同時,可以請工人師傅進行現場示范,學習簡單機械的裝拆,以獲取直接參與的經驗。
以上為本人多年來從事機械基礎教學的一點小小經驗,作為一名專業課教師,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所學真正地灌輸到學生的腦子里去?相信這是許多老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筆者想關鍵在于有沒有找到合適學生的教學方法,學生愿意聽你上課,樂于學習,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倪森壽主編.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李文靜.機械基礎課直觀教學的新嘗試[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
作者簡介:沈玲,女,江蘇無錫人,1981年7月6日生,2015年6月畢業于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碩士,現為無錫技師學院(立信中專)教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