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摘 要:維特根斯坦指出對語言的誤解和濫用是產生不必要哲學問題的根源,他的這一思想在其后期著作《哲學研究》中得到集中體現。本文通過研究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針對其中有關“反私人語言”的哲學思想作出了具體的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維特根斯坦;反私人語言;《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依據日常語言基本規則考察哲學問題,并在具體運用中分析語詞結構及語詞意義。因此,其有關“反私人語言”的哲學思想看似簡練,實則深邃。
1.“私人語言”的介紹
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正式提出“私人語言”的哲學概念,由此引起深刻討論。然而,私人語言并非其最先發明,其在哲學史上有其廣泛的歷史淵源。
私人語言的形而上學方面由笛卡爾哲學完成,其認為:“雖然我會說,我確實有一個身體與我緊密相連。可是一方面,我有一個明白而清晰的‘自我觀念,而且我只是一個有思想而無廣延的事物;另一方面,我對物體有清晰的觀念,知道物體只有廣延而無思想。”不難看出,私人語言有其深厚的理論背景。那么,維特根斯坦的私人語言究竟指什么?《哲學研究》已給出明確規定:“鼓勵自己、命令自己,這是一種自我語言……他人無法理解此種語言。我們每個人好像有判斷他人不能理解自己某種意思的能力……‘私人語言即別人‘無法理解而我們‘似懂非懂的聲音。”
筆者根據《哲學研究》的內容總結私人語言的基本特征:“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這種語言的具體所指;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具有這種語言的內在感受;這種語言對于別人無法理解,因為無法傳遞。”
2.“反私人語言”的論證
維特根斯坦認為不可能有私人語言,其向傳統的身心二元關系提出挑戰。“反私人語言”的論證集中于《哲學研究》第243節至315節。
結合文獻研究,大致有兩種論證:
第一種論證即從“私人語言不成立”和“私人語言成立”兩個角度進行“反私人語言”的論證,另一種論證是從“私人語言”和“日常語言”兩者區別的對立中進行“反私人語言”的論證。然而,筆者認為存在第三種“較直接”的論證:從界定“私人語言”的文字表述中概括其三個基本特征,進而結合文本逐一進行“反私人語言”的論證。
“指稱感覺的詞如何作用?……‘痛僅僅描述哭喊而不是代替哭喊,而實際剛好相反。”筆者認為維特根斯坦在此探討語言怎樣表達人的感覺和名稱的意義,其認為:只有在公共領域的公共語言中,語言意義的相互傳達才能進行;所以,僅僅用自己的經驗不可能構造出概念;如果此概念符號能構成一種“私人語言”,其甚至對其作者本身也無意義。因此,私人語言的第一個特征無法成立:“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這種語言的具體所指。”
“讓我們大膽設想這樣一種情況……因此其更像一個形式而不是本質。”筆者認為維特根斯坦在此列舉的事實在正面回擊私人語言的第一個特征。自己的感覺和字母“E”,依靠私人指示定義把名稱賦予體驗的過程并不能建立名稱和感覺之間的聯系,因為我們沒有區分正確使用和不正確使用的標準。判斷主觀的標準需要客觀的標準,而私人語言中沒有這樣的客觀標準。因此,私人語言的第二個特征無法成立:“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具有這種語言的內在感受。 ”
“別人不能具有我的痛……不過它與那把椅子完全一樣。”筆者認為維特根斯坦在此想說:如果有人說“其他人不具有我的痛”時,他不外是說“其他人不能和我具有相同的痛”。顯而易見,我們擁有某種判斷兩個人的痛是否一致的能力,同理,按照我們語言的慣常用法,當某個人說他具有什么東西時,也就意味著我們能有意義地說別人也能具有這個東西。因此,私人語言的第三個特征無法實現:“這種語言對于別人無法理解,因為無法傳遞。 ”
3.“反私人語言”的意義
對于他人的心理現象, 人們常有經驗論、唯我論、懷疑論三種看法,其都認為:感覺經驗是私人的;感覺經驗或內在的心理現象是可以被自己所直接感知的;對于其他人的心理現象是不能直接感知的,能直接感知的是外在行為。實際上,這些觀點是私人語言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因此,維特根斯坦“反私人語言”的哲學思想,實質就是要從一定的意義或范圍內批判經驗論、唯我論和懷疑論。
參考文獻:
[1]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英)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陳嘉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大明.論維特根斯坦的私人語言論證[D].長春:吉林大學,2010.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