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晗睿
摘 要:隨著教育生態理論的發展,在網絡教育研究中也開始引入生態學思想進行跨學科研究,把網絡教育系統看作一個生態系統研究其特征和功能,進而掌握網絡教育發展的規律。
關鍵詞:網絡教育;生態特征;生態功能
生態理念是人們從生態學的視域觀察理解事物時持有的基本立場和核心觀點。 可具體化為生命的理念、有機的理念、整體的理念、內在關聯的理念、動態平衡的理念等。[1]從生態的視角來審視和理解網絡教育,就是要把網絡教育看作一個具有生命的、動態平衡的有機體。
一、網絡教育生態系統概述
第一次正式把“生態學”運用于教育研究中是1966 年美國學者阿什比的著作——《基于英國、印度和非洲的大學的高等教育生態學研究》,書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隨后,學者們不僅拓寬教育生態學研究范圍,更向縱深處研究發展。
在我國,各類教育學家和生態學家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二十世紀末才出版了三本研究教育生態學的專著——專著名稱都是《教育生態學》,作者分別為吳鼎福(1990)、任凱和白燕(1992)以及范國睿(2000),這三本專著奠定了我國教育生態學的理論基礎。隨著教育生態理論的發展,在網絡教育研究中也開始引入生態學思想進行跨學科研究,將網絡教育視作類似自然界中的有機生命體,現已開展了“網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網絡教育生態平衡研究”等相關研究。
二、網絡教育的生態特征
網絡教育是一種社會組織,在社會系統中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競爭和相互支持的關系。網絡教育生態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網絡教育的生命特征。網絡教育由人(教師、管理者、學生)、教育信息資源、網絡環境三大部分組成,三個部分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網絡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作為有機生命體,其構成要素通過相互作用和影響,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和價值轉化,在合力的作用下直接或間接地為網絡教育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所需的養料。
第二,網絡教育的組織生態特征。網絡教育是傳統教育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新型教育組織機構。網絡教育生態系統的各種生態因子,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關聯,具有組織生態系統特質。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作為社會系統的組織單元,符合組織生態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可以借鑒組織生態學理論對網絡教育展開研究。
第三,網絡教育的信息生態特征。網絡教育是社會信息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蘊涵的海量教育信息資源,是信息家族的重要成員。網絡教育在數字化環境中成長與運行,具備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特征,它與社會組織之間以教育信息開發利用為紐帶而產生密切的社會關聯,符合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特征,我們可以從信息生態學的視角對網絡教育的運行規律及其社會環境的協調進行探討。
三、網絡教育的生態功能
1.網絡教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動、轉換、再生的規律。網絡教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主要是指自然物質和人工物質在網絡教育內外的反復交流和作用的過程。自然物質包括各種環境要素,例如空氣、陽光、水分等;人工物質是網絡教育物質的主體,主要包括建筑、設備、技術、人員和資金等。借助自然和人工物質的輸入、輸出、轉化和交換,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與外界的物質交流,保持著系統活力。
2.網絡教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包括社會向網絡教育生態系統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相應硬、軟件資源和基礎設施;[2]另外,還有一種以知識為形態能量流動即網絡教育資源。在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中由點到線、從線到面地向各個方向的網絡教育參與者流傳開去,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知識流呈遞增的趨向。
3.網絡教育生態的信息傳遞
網絡教育生態系統作為人工的信息系統,本身是一個自構的信息生態系統,網絡教育既是教育生態中信息鏈的一個節點,其自身也是一個生態場。在網絡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兩類信息流: 一類信息流是以數字教育信息為構成內容的信息流,這是網絡教育的主體信息流。網絡教育通過對信息流的加工、儲存后,其信息服務功能得到加強,構成網絡教育的主要生態鏈。另一類是一般的信息流,即各種社會信息,如技術信息、政策信息、需求信息、人才信息等構成的信息流,對網絡教育的運行起著輔助、保障作用。整個系統分工明確,實現良性的信息流動。
總之,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看待網絡教育活動的發展,這將有助于網絡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豐富和發展,為網絡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于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07).
[2]宿曉華.網絡學習生態視角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山東警察學院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