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 要:童話作為一種兒童文學題材,運用夸張、想象的手法展現幻想中的情景,為孩子們提供了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并幫助他們養成正直、善良、智慧、樂觀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本文著重探討在小學階段的童話題材教學中,如何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結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將童話的藝術性與兒童視角等有機結合,讓童話課堂既充滿樂趣,又富有語文味。
關鍵詞:童話教學;夸張;象征;擬人;想象;兒童視角
一、童話的特點
(1)夸張。夸張這種修辭手法大家都很熟悉。但童話的夸張是別具一格的,它是一種由內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夸張。例如,在童話《皇帝的新裝》雖然這個荒誕的場景絕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但整個場景的描繪都運用了夸張的語言,有力地烘托出皇帝與大臣們的愚蠢和虛偽。
(2)象征。象征手法是童話把幻想和現實結合起來的中介,也是童話創造典型形象的常用方法。還是以《皇帝的新裝》為例,童話里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現實中就有這種騙子,利用一些人的虛偽、愚昧、貪婪,導演了一幕幕可笑、荒誕的鬧劇。所以人們常常一聽故事就“聞弦歌而知雅意”。
(3)擬人。擬人手法使童話形象既具備了人類的特點,又保留它作為物的某些基本屬性,使童話形象具有了似幻猶真、亦真亦幻的美感。《丑小鴨》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擬人手法童話。孩子喜歡童話,很多時候就是喜歡童話中的擬人手法,因為它契合了兒童的心理,擬人手法能把抽象的事物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這正切合了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
(4)其他的一些表現手法。神化、對比、反復。童話故事里推動情節發展,常常借助于一些魔法寶物。結合童話這些特點,我覺得要讓童話教學教出“語文味”,教出“情感美”,教出“趣味性”,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二、童話教學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
童話體裁最貼近孩子的精神世界。兒童的心理就是愛玩,愛游戲。而童話的幻想性和強烈的趣味性最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了。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組織學生來表演課本劇,以表演代替教師的講解。
2.以讀悟情的原則
童話的語言淺顯生動、簡練質樸,而且對話很多,最適合運用朗讀來教學。我們應當遵循以讀悟情原則。朗讀,尤其是加動作、帶表情的表演讀,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愛幻想、好表現的特點,很容易就能讓他們融入情境之中,體會課文情感。
(1)朗讀方法的選擇。很多老師課堂教學中是很關注學生朗讀的。但在課堂上,我們卻經常看到,不少學生讀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時卻無精打采。這是為什么?我認為這是朗讀方法上出問題了。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內容、具體情況確定什么時候自由讀,什么時候指名讀,什么時候齊讀,還可以采取分角色讀、表演讀、配音讀、提示讀等方式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有興趣參與到朗讀中來。
(2)朗讀的指導。在聽課中,經常會聽到有老師指導朗讀時說“大家來美美地讀讀”或者“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等。怎樣才算“美美地”“有感情地”,并沒有一個具體可感的目標。教學時,最怕學生不能融入文本。所以,優秀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的時候一般會進行角色互換來指導朗讀,而且教師是學生最樂于模仿的對象。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課文的積極性。
(3)注意朗讀評價。在學生朗讀后,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來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乃至成長方面的關懷,以至期待下一次的讀,為下一次的讀做好準備。
3.培養想象力原則
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就要讓他們感受到童話中的想象美。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學時,我們最好能借助形象直觀的圖片讓童話中所描寫的景色和人物變成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畫面,邊看邊讀,讓學生明白文字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畫面。
言有盡而意無窮幾乎是每一篇童話的特色,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練習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4.多元性原則
同樣的一個故事,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感悟。而我的感悟是,學生的閱讀是充滿個性的,對文章的解讀是多元的。不要用別人的甚至是成人的思考去要求每一個學生的答案,只要得出的啟示、受到的教育積極向上都應該得到肯定。
童話作為一種與兒童認知結構發展相適應的文學形式,以其特有的幻想與夸張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深受兒童的喜愛。通過童話對兒童進行認知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在教材編寫上并不偶然,而是必然手段。但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也應該注意到教材編者的目的,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努力貫徹下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