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沈潔
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所有幼兒成為藝術家,而是讓幼兒懂得欣賞美、理解美,能夠使用藝術這種“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接觸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物與現象創造機會,尋找素材豐富幼兒對美的認知和體驗。幼兒美術活動的特色,關鍵之一在于豐富的美術材料,材料是開展美術活動的必要條件。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材料表現他們對周圍生活的感受,因此,如何發揮好材料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親近自然賦予美術材料靈動美
陶行知曾經說過:“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打破鳥籠式的小學校,建立森林式的大學校,把鳥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幼兒美術活動與美術材料的有效結合,使他們對外界物品的認識從美學的角度不斷加深。而大自然是一個奇妙多彩的大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幼兒園每個教室里的“百寶箱”,里面是家長、幼兒共同收集可利用的鄉土材料(貝殼、蟹殼、魚鱗、鵝卵石、松果、墨魚標等)和廢舊物品(盒、瓶、紙、棒、扣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數量充足的操作材料。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喚起幼兒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
1.引進自然材料增趣味
小班美術活動“一盤蔬菜”,可以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他們提供蘿卜、黃瓜、土豆等蔬果做成的拓印材料,簡單有趣的方法、即時的效果大大滿足了幼兒操作的愿望。幼兒在拓印時,不只練習蘸取、印染等簡單動作,還提高了觀察、對應、恰當把握力度等多種能力。為幼兒初步的色彩認知、感受美以及模仿表現打下了基礎。
2.融入自然懷抱促靈感
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最自然真實的情境是最好的范畫。在農村的大自然中,溝溝坎坎,溪溪澗澗,隨處可見。為此我們將活動移至大自然中,組織幼兒外出郊游、觀察、游戲。來到金燦燦的稻田間,一叢叢稻草到了孩子們的手里,又成了愛不釋手的好材料。草龍、稻草小人、草扇子等這一件件作品在孩子們的玩樂嘗試中出來了。來到泥地里,這些泥巴又成了孩子們手中的寶。有的孩子在泥地上大膽地作畫,他說在這么大的紙上畫畫太有意思了。有的孩子抓起一把泥巴,做起了小泥人。也許這些作品在我們成人看來不是那么的精美,但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的創意。
“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創作的源泉,讓我們的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又回歸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動”起來,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獲得美的體驗,形成自然、真實的審美情趣。
二、手腦并用挖掘美術材料新活力
美術活動是幼兒描繪自己內心歡樂憂傷的最直接的工具,是幼兒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美術活動中的材料大部分是從生活中來,具有形態、結構特征、色彩等造型因素,通過對材料的設計加工,可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不同質感的材料制作成美術作品。而在美術教育中,老師應注意利用材料的潛在價值,探索材料所內隱的不同教育功能,使其在美術活動中更具生命力。
三、合理投放凸顯美術材料多元化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教人與種花是一樣的,種花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這就是對樹木的“因材施教”。
美術活動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快樂,增強自信心。因此,在美術材料投放時應注意投放符合不同幼兒發展水平的各種不同層次的材料。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要堅持著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整合關注多種材料,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喚起幼兒創作的欲望,讓幼兒沉浸其中,盡顯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