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其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同時留守兒童交際范圍較窄。故而,在農村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就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為主要研究重點,通過留守兒童的有效關愛呵護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中比較嚴峻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大多的青壯年外出打工,而沒有父母陪伴,其缺少親情的呵護與溫柔,這些孩子一般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意識、學習能力弱、厭惡學習等。由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用愛心、誠心教育學生,關愛學生。
一、保持童心,傾注愛心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同時需要保持一顆童心,如此方能拉近與留守兒童的距離,填充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心靈。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一般很難享受親情,他們渴望無微不至的關愛。由此,教師不但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還要時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做留守兒童的貼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留守兒童傾注愛心,讓留守兒童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關系與愛護,如此能夠有效地消除留守兒童的孤僻,使其融入班級集體中。比如,在學習上幫助留守兒童,在生活中關心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一起做游戲、互動等,以此填補留守兒童所渴望的親情。
二、樹立信心,要有愛心
教師不僅要有愛護留守兒童之心,同時還要為留守兒童樹立自信心。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難以有效地關心孩子,而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長輩對孩子難免溺愛過多,這也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較為任性,無心學習。由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鼓勵、表揚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以此樹立留守兒童的學習自信心。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應該是以表揚、鼓勵為主,如此才能有效地激發(fā)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更好地進行學習。如此就需要教師有充足的耐心與愛心,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多表揚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營造愛的學習環(huán)境,將愛的暖流不斷地灌注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心中,以真情感化留守兒童,并以此樹立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筆者對如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策略的所有探究,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當前教育工作者較為重要的一項任務。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傾注愛心,誠心對待留守兒童,能夠有效地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雷萬鵬,楊帆.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判斷與政策選擇[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2).
[2]王鋒生,孫業(yè)桓,楊林勝.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與健康危險因素[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02).
[3]常青,夏緒仁.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