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丙芳
有一次,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看到一位學生寫著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當了國王,我一定要讓學生不再寫作文。”這一度令我非常慚愧,可以看出,作文給這位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事后經過溝通,他告訴我:“老師,我沒有什么想要說的話,也不知道要把什么寫出來。”其實,不只他一個學生是這樣的情況,在面對寫作文的時候,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要寫一些什么內容,也不知道把什么話寫在作文里才好。那么,如何讓學生擺脫這種空空如也的狀態,做到心有所想,筆下表達呢?我嘗試了一些方法,略有成效。
一、置身自然,留心生活,培養興趣
做任何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寫作文也一樣。如果老師不想辦法激發出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只是一味地進行寫作技巧指導,學生就會覺得無聊。不感興趣,就不能觀察到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因此,教師要把課堂從傳統的課本帶到實際生活當中去,讓他們學到的知識更多地來源于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而非通過課堂生硬灌輸。于是,建議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觀察生活,感受課堂以外的大自然,不僅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對于孩子情商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如,要求孩子寫寫田園風光、鄉村趣事題材的作文,這對于長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太陌生了。于是,我帶領孩子們來到郊外田野看大自然的美,觀察花菜樹木,聽農民伯伯講故事,參加田間勞動,體驗勞動樂趣,孩子了解了許多有趣的事,既有了親身體會,又有了想要說出來的話,將這些話寫出來自然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組織活動,讓學生勇于表達
班里每周一有活動課,我會讓學生回顧上周的事
情,并說出自己記得最深的一件事,同學們暢所欲言。說自己過的一個有意義的雙休日,說上周做的一件好事被表揚,說自己做錯了一件事要改正,說看一件時事新聞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這些五花八門的事情,使我們班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也是我們作文的原材料。這些材料稍作加工,就可以變為一篇篇短篇寫作。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語言的組織能力,又為他們的寫作材料庫增添了一些素材。
三、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教學情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情境是經,辯論是緯,經緯交錯,絲絲入扣,有了這樣情境的創設,矛盾的升華,讓學生把感觸最深的地方展開細節來寫,就一點難度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