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正茂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不再把目光放在教學情境的“熱鬧”上,教學資源的“豐富”上,多媒體運用的“精美”上,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課堂的實效性上。讓數學課堂回歸它的本色,讓數學課堂還原它的數學味,這才是目前新課標倡導的簡約而靈動的課堂。
一、關注知識的切入點,引導主動探索
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般都有它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這是認知規律。數學課堂上,我們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切入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尋求突破,拓展數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如,《3的倍數特征》這一課,本課的內容是在研究2、5的倍數特征之后進行編排的。這時學生已經知道了2、5的倍數特征都只需看個位的數字就能直接進行判斷,這是本節課知識的“生長點”,這一知識的“生長點”也深深影響著學生對3的倍數特征的判斷。如何抓住新舊知識的這一沖突點,引導學生探索3的倍數特征?我是這樣設計這節課的:(1)猜測: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2)舉例驗證。(3)整理歸納:為了得到正確的結論,驗證發現的規律,設計了如下表格。
觀察表格,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水到渠成地發現了3的倍數特征。這個過程,充分預設了2、5的倍數特征對3的倍數特征的影響,讓學生猜測、觀察、辯論、舉例、驗證、歸納……在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生長點”上自然地發現規律,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鉆研能力。
二、關注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情感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單純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數學事實,而更多的是通過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將“經驗材料組織化”“數學材料邏輯化”。
大部分學生的生活閱歷淺,實踐能力弱,只有切實經歷有效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活動的步驟、方法,才能逐步積累活動經驗,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設計了下面環節:(1)創設問題情境:如何測量黑板的周長?(2)制訂測量方案。小組討論: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測量?如何分工?在測量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各小組匯報交流,重新修訂測量方案。(3)根據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測量工作。因為有了操作前的方案的討論,因此學生實施起來時有條不紊:有的拉皮尺,有的讀數據,有的記錄,有的糾正……(4)匯報測量結果,并計算黑板的周長。
這個活動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發現學習,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從多個渠道有效地獲取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關注數學思考,把握知識本質屬性
關注學生數學思考的過程,能更好地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因此,站在關注學生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數學思考力的培養,我們平時習慣的串講串問常常阻塞了學生思維的通道,我們創設的狹隘的問題情境常常順應了學生思維的惰性,而學生慣常的線性思維方式又阻礙了思維深度與廣度的開掘。
如,《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堂課,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比較思考活動。(1)認識蛋糕的二分之一,用紙紙折二分之一,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一個東西怎樣對折無所謂,這不是分數的本質屬性,它的本質屬性是它本身只要是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做分數,比較不同圖形的四分之一。這個對比活動是不同圖形得到的四分之一,它進一步剝離分數的非本質屬性:要表示幾分之一,只要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與怎樣對折、什么圖形沒有關系。(3)比較分數大小。這個過程讓學生明白:兩個同樣大小的隨便什么東西,只要找出它的幾分之一,它就可以進行分數的比較。這樣,分數大小的比較就不止局限于非常具體的實物,這又進行了一次抽象。
盡管在新課程前景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形式多
樣,但我們始終認為數學應該關注它本身的“原生點”和“切入點”,關注數學活動經驗,關注數學思考,這樣的數學課堂必然是美麗的精彩的課堂,必然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