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平
2009年,海印苑小學并入東山培正小學,由于原來兩校在師資力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教師隊伍大齡化問題較為突出,部分教師觀念陳舊、墨守成規,同一學校各班之間、教師之間在教育教學質量上存在較大的偏差。如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注入活力,消除職業倦怠,促進全體教師突破高原期,是我們亟需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我們以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為依托,構建了融“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實踐應用、展示評價”于一體的校本研修模式,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覺醒和成長。
一、“校本研修”的發展目標
根據本校師資的實際情況,同時借鑒其他學校的優秀經驗,我們制訂了教師專業發展各階段的目標:站好講壇帶好班——專業成長的基礎;教學有效善鉆研——專業成長的突破;示范一方留專著——專業成長的超越。教師專業發展的努力方向得以確立,即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反思”轉化,從“教學能力”向“課程能力”發展。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根據自身的基礎定位自己的發展點,制定個人發展五年規劃,確定個人專業成長的模板:
稱職教師:能理解并實施課程標準,能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并具有基本的教科研能力。
骨干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和鉆研精神,能組織團隊共同探討、參與課題研究,常有科研成果發表或教學成果在校級以上平臺展示。
名師:被評為區、市名師、教學能手,省市百千萬名師工程培養對象等;能承擔省、市、區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具有較強的課題指導能力;具有較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教研組中能起到組織者、引領者的作用。
二、“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式
以課堂為本,結合校本課題的研修。課堂是學生成長的沃土、生命發展的階梯,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舞臺。學校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傾向性問題、難點問題,組織專題性的學習和研討活動,不斷把學習研討和轉變觀念的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各教研組根據各年級學科課程標準、教學的重難點提出校本研究專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深層次思考探究。
校本課題著重于兩個方面,即“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生命成長”。知識傳授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實現輕負優質的知識傳授過程,是校本課題的研究目的之一。但知識傳授遠非課堂教學的全部,課堂更是教師與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師生對話交往的平臺,也是師生智慧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真正以學生成長為本的課堂,必然是“高度開放”,摒除機械灌輸,尊重學生情感需求與個性差異,師生雙方融合在同悲共歡的精神體驗之中的課堂。為此,我們確立“以學生幸福成長為本”的新發展觀,積極探索并形成了校本核心課題——以“輕負優質、幸福成長、提升生命價值”為目的的“善正課堂”模式?!吧普n堂”探索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有智慧地選取、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有效應用網絡與信息技術,注重師生之間對話,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成長。
“善正課堂”的教學,對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我們力圖通過課題研討與課堂實驗,扎實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踐行“善正教育”的理念,貫徹“輕負優質”的教學要求。圍繞“善正課堂”這一校級課題,學校老師每年以小課題研究為主要方式,推進教改試驗。每學年初,學校都組織教師研讀課標,根據各年級教學的重點、難點,認真研究從而確立小課題的研究方向,制定個人研究方案。一年后,集備組課題提交階段性研究報告,教師個人提交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課例片斷等階段性成果。
通過“善正課堂”的課題研討與課堂試驗,學校的整個教學工作實現了教師會教——曉之以理,導之以引,動之以情,傳之以身;學生會學——懂思考接受,喜活動探究,常合作交流,多情感體驗?!吧普n堂”真正把課堂當作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使教學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擇學、教學相長、民主合作、其樂融融,讓學生享受到幸福的教育。
“名師引領—團隊發展—個人成長”模式。在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上,先覺者的專業引領非常重要。學校組建“名師成長輔導組”,探索“名師引領—團隊發展—個人成長”的校本研修模式,充分發揮名師輔導組的幫帶作用,努力幫助本校教師實現由“教書匠”向“學研型”教師的角色轉換。具體而言,名師的專業引領體現于“四個互動”,亦即小教研——集備組與名師成長輔導組互動,中教研——學科組與名師成長輔導組互動,大教研——全體教師與名師成長輔導組互動,跨校教研——本校名師與外校名師或專家互動。
除了定期開設“善正論壇”之外,學校還成立了名師工作坊。在工作坊里,名師根據日常教學提出選題,參與者自由發表想法、剖析案例、探討應對策略、分享經驗。每位名師不但要幫帶校內的年輕教師,還要外帶一位“百校扶百?!睂谛W的教師,組成“名師研習社”,制定研習公約,以學科教研為紐帶,搭建促進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及名師自我提升的發展平臺。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對自己或同事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與評價;對課堂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做出推斷、解釋,并提出改進教學實踐的合理建議。我們倡導合作探究模式,增強教師團隊的凝聚力,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突顯出群體合作機制的優勢。實踐證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級本教研,團隊展示”的校本研修,在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習型、研究型教師方面具有強大的功能。
遠程視頻互動的網絡教研。為了加強教學經驗共享與交流,加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以教育信息化為手段,在兩校區之間架設網絡隧道,將兩校區網絡連成一體,實現教學資源、管理信息、信息化應用無縫共享。我們依靠校園高速網絡環境的支持,開展“網易錄”自拍績效課例,增強教師反思意識與教學調控能力,同時積累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其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縮小教師教學水平的差距。借助“網易錄”系統,教師可以點播課例錄像,參與網上教研,發表研習意見,共享教學智慧,實現網上視頻聯校教研。視頻教研使教師可以更仔細地磨礪自己的教學細節,細致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這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和創新精神,改變教師的角色認知,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校本研修”的制度保障
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學校通過制度化、常態化的方式,最大限度發揮校本研修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按照相關規定,科長、集備組長具體負責該年級的教育教學管理、教科研管理,包括設計和組織實施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等,不僅充分發揮了科長、集備組長的主觀能動性,更凝聚了年級組的團隊合作精神。
每周二下午,學校各科級組進行集體備課,確保每位老師每周有1節課以上的科級集體研修時間,每月組織2-3次全校集中專題研習,同時完善教研科級組長聯席會議制度,每月組織一次科長和備課組長聯席會議,共同學習教育先進理念,探討教學先進方法,分享組內成員的成果。除了備課,每月還有一次集體備班活動,由級長組織全年級所有科任老師集體備班,共同協商年級或某些班級出現的問題,找出整改措施,全年級老師出謀獻策、齊抓共管,縮短班與班的差距。
在制度的規范與引領下,教研活動做到了有組織、有計劃、有安排、定時間、定內容、定主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共享教研成果的主體意識與熱情。
以多元化評價機制促進研修的有效發展。在校本研修深入開展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教師發展性評價體制,力圖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校本研修的效益。
我們制定了《培正小學善正教育課堂教學常規》,細化“備課、上課、輔導學生和批改作業”四個教學環節的管理,進一步引導和規范老師課堂教學行為,并依據“師德至上、質量為本、效率優先、規范行為、促進發展”的績效評價理念,討論制定《教師工作績效評價辦法》《東山培正小學教師教學評價表》,建立了各科教材研習制度和教學質量考核辦法。與此同時,學校尊重每一位教師的個體性與差異性,通過“同伴互助”展示活動、讀書分享、說課、賽課等多種方式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在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實際教學的“基礎差異”“過程投入”“教學效果”等諸因素,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積極看待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