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霞
前測,顧名思義就是教學之前的測試。目的在于了解學情,找準教學起點。前測的形式很多,我主要采用問卷法,對象是班級全體學生。幾種方式相通的地方為,題目要有的放矢,針對知識點。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可分為知識目標、過程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前測的內容或目的也可以針對三種情況分別或同時進行。我這次做的前測是有關角的概念的前測。前測內容主要指向知識與能力方面。就是學生對于角的概念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等。
設計這節課的前測有一個糾結的地方,這節課也是一節概念課,很簡單。并不像初步認識角一樣,之前認為知識目標是知道比直角小的就是銳角,比直角大的就是鈍角就完了。以前教學銳角和鈍角也是完成的這個教學任務,學生掌握起來也不困難。前測題目主要是了解一下學生認不認識銳角、鈍角。
但是經過和學校老師的探討,我認識到其實鈍角和銳角并不是單指某一個角,它是一類角,是一個區間。這節課除了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銳角,什么是鈍角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等,體會銳角和鈍角有大有小,體會銳角、直角、鈍角三者的大小關系。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待三種角,而不是把三種角割裂開來。根據這一認識,我設計了以下的前測內容:
1.你聽說過銳角和鈍角嗎?請你試著畫一個銳角和鈍角。
(1)聽說過。
(2)沒聽過。
2.請你試著連一連。
3.(1)請填寫下面這些角的名稱。
以上這些角都一樣大嗎?
(2)請填寫下面這些角的名稱。
以上這些角都一樣大嗎?
【設計意圖:前兩個題目的測試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經驗,以及對鈍角銳角的認識度;但鈍角和銳角是一類角,雖然有的大小不同,但都屬于鈍角和銳角的范疇,第3題測試目的就在于此。】
經過對前測的分析,我班聽說過的只有18人,其余30人沒聽說過鈍角和銳角。
第2題,在18個聽過的同學中,有12名同學全做對,其余錯誤原因為:(1)將鈍角和銳角認反了;(2)有的鈍角和銳角沒有連線。在30個沒聽過的同學中,有10名同學全做對,錯誤原因大致相同。
第3題,在12名全做對的同學中,有7名同學做對,但其中5人寫的都是一樣大;在第二題全做的10名同學中,有3人做對。錯誤原因為:(1)沒寫,或只寫了一兩個。20多名同學,近一半。(2)剩下的同學中,有的鈍角銳角認反了,還有10幾名同學是把銳角的最后一個或兩個寫成鈍角。
通過不同學生的詢問,同學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覺”。感覺這應該是一個銳角,或者感覺這個比較小,應該是銳角。那個比較大應該是鈍角。其實通過和學生的交談,很多學生心中是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標準的,比他心中的標準大就是鈍角,小就是銳角,也有的同學反過來想(個別之前學過的,知道要跟直角比)。有一個學生給我印象還是比較深的,他沒聽過鈍角銳角,但他爸爸給他說過“銳”表示尖、小的意思,他由此判斷銳角應該是小的。其實這兩個字非常形象,確實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根據前測題可以看出,班里學生整體對于銳角和鈍角的認識是模糊的。第2題做對的有20名同學左右,但第三題做對的卻只有寥寥幾人。學生即便知道鈍角和銳角,但也不清楚兩種角是可以變化大小的,在學生的頭腦中,鈍角和銳角就是那個固定的角,而不是一類角。當然班里相當一部分同學腦袋里沒有任何銳角和鈍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