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坐落在河南省鞏義市的大型清代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地主莊園之一的康百萬莊園。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的根本問題是“天人關系”,而自古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在傳統藝術文化方面對模糊的意境和韻味尤其講究。當地民居建筑受到這種理念的影響形成了注重整體,追求穩定,愛好和諧的審美傾向。本文就以康百萬莊園為例,淺析中國傳統民居中所蘊含的建筑文化內涵,同時思考對當下民居建筑的啟示。
關鍵詞:康百萬莊園;建筑;文化內涵
康百萬莊園依照“ 天人合一、師法自然” 的傳統營造哲學修建而成,其背依鄺嶺, 面臨伊洛河,靠山筑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地,形成了一個自成體系、功能齊全、布局嚴謹、等級森嚴的大型地主莊園。傳統民居建筑注重局部的精雕細琢,而建筑整體的氣韻更為重視。通常在建造宅院時會考慮單體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從而確定其外在造型,這樣群體建筑搭配營造出的效果也就變得豐富多樣了。傳統民居的一項重要的藝術成就就是創造出豐富異常的空間序列。人們可以在步移景異的身臨其境中感受到到詩情畫意的流動空間,領略空間和時間的共生共存。
以農、商、官結合方式發家的康百萬家族,在輝煌時期有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的美譽。康氏家族前前后后富裕了一共400余年,橫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子子孫孫延續了12代。生活富裕,財力雄厚的康百萬家族大興土木,利用當地天然的地理地勢“靠山筑窯洞 ,臨街建樓房 ,瀕河設碼頭 ,據險壘寨墻”,建成了多個群體組成的大型莊園建筑群。整個莊園的功能性考慮的十分周全,空間布局也十分嚴謹。院內不僅有必備的生活區、生產區,還有園林區、教育區和承接社交的場所。
建筑是人們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環境。它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具備精神方面的文化內涵。這點在康百萬莊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天人合一整體觀念
古人譯“天人合一”為人和自然和諧統一之意。這種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影響頗深,所以歷代的思想家也尤為重視這一理念,同時造院的匠人們也謹記這一原則建造房屋。“天人合一”是把天地萬物看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只是這浩瀚大自然的一部分。《周易》認為天、地、人既分而為三,又合而為一。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康百萬莊園的建筑文化內涵也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觀念。
康百萬莊園遵循“相形取勝”、“相土嘗水”、“辨正方位”的傳統營造程序而選址,并且充分考慮周遭的自然環境地理風貌等,其中住宅區的營造最為突出典型。住宅區建在邙山半腰,上是邙山嶺的頂,下是伊洛河沖積平地,南北相距83米,東西寬73米。建筑群充分利用周圍的地理地貌“依山就勢”。莊園內用青磚來砌墻,頂部設置有垛口,莊園整體呈碉堡樣式。院內和外界通過一條長約30米的涵洞連接,外部的洞口也是主宅唯一的大門。我國當代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書寫的“康百萬莊園”匾額高懸于門洞之上,十分醒目。《黃帝宅經》云:“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主區建在邙山嶺的南半坡,這也是依據“陰陽”的理念選址營建的。因為這里位于陽面,陽光充足,有利于萬物生長,同時又可以避免北面直吹的寒風,有利于人財興旺。南面靠近伊洛河,這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它地處中原腹地,氣候溫和,人杰地靈,物產富饒,并且避風向陽等優選原則選址營造,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典型范例。
因為康家深知“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 ,即家代昌吉”的道理,所以他們能夠綿延興旺長達400余年。他們會請專人為自家宅院勘探選址,這里從邙嶺看似“金龜探水”,從伊洛河望若“金蓮拱秀”,確實是當地的一塊風水寶地。中國傳統建筑中最基本的文化內涵就是“天人合一”“師法自然”,他們將這一思想貫穿到康家家園的營造實踐當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
二、唯變所適的辯證思想
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從大自然中領悟生活,汲取知識,規范行為,設定目標,逐漸累積為后代留下一份無可取代的人類文明的精華——易。作為中華文明根之經典的《易》是有著無與倫比的理性高度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周易》中所倡導的辯證思想唯變所適,也強調“《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 唯變所適。”“易”本身即有日月為易,象征陰陽變化。“唯變所適”的辯證思想就是當所有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的浩瀚宇宙中適應變化的客觀情況而變化。一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既存在著統一性也包含著多變性。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的傳統建筑不僅體現了我國建筑發展的統一性,也反映了其發展的多變性。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也是這樣,莊園內各個院落的組合、建筑的類型以及裝飾等都采用靈活多變的處理方式。根據尺寸的不同,主宅區的南北各院靈活配置組合。因為長度足夠,一號院又在二級臺地的邊緣,建成了我們北方常見的兩進的四合院。二號院、三號院、四號院和五號院的長度都稍許長于一號院,利用崖壁窯洞和廂房一起組合建造成精簡的二進四合院。在南邊的北院也同樣根據基地的長度,采用相同的處理方式建成了三進的宅院。
北方宅院的大門一般由院落的朝向來設定。在院落的西北角,院門一般是坐南面北。在院落的東南角,院門一般是坐北朝南。康家大院內的各個大門和二門的位置也是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的。由于位于二級臺地邊沿的一號院是倒座在東山,墻靠近臺地邊,如果將門開在倒座東梢間,雖然是八卦中的“巽” 位,但是這樣會距離12米的懸崖太近,對于人的視覺和心理都有壓迫消極的影響,實用性也欠佳,那么這便不是個吉利的選位。所以一號院門的位置并不在北方常用的位置上,而是在中軸線上。這樣的考慮不是忽視風水習俗,反而是按照其講究來建造房屋。康家根據地勢地貌等客觀條件“唯變所適”的將大門由“巽”位移至“離”位,這樣可以“趨吉避兇”。而其他院落因條件許可,則按常規一律把大門開在“巽”位。
在我國北方,四合院二門因其五彩繽紛,雕刻精美又稱“垂花門”。一般多設置在靠近倒座,位于廂房外端的中軸線上。康家大院的南區北院的二門遵循這一常規之外,其他各院的二門位置都有其講究。一號院沒有二門,在過廳之后有個掛著“花樓重輝”四字的垂花門。因為封建思想的影響,外人是不可以進入的,所以它僅提供院內居住的自家人享用。北面的二號、三號、四號的二門都沒有靠近倒座,而是在倒座內東西廂房的北側,這樣就設置在各自院內的中軸線上,同時可以代替過廳作為二號院和二號院的分界線。之所以做這樣的處理,是因為地面的長度有限,但又要使內外兩進的四合院有所區別,而這就是最佳處理方式,也體現了“適形而止”的營造原則。
又比如另一個莊園的建筑特色:“靠山筑窯洞”。莊園內的建筑類型依據當地民俗特色,建筑習慣等分為窯洞和房屋兩種形式。在鞏義當地挖傳統的靠崖窯洞時,一般都會預留出建房屋的空間位置。傳統靠山窯由窯、房一體構成當地典型的居住布局。當地完整的宅院就是窯房組合。當地的靠山窯居的居民按照傳統的中式建筑四合院的理念“對稱、封閉、嚴謹”而建造當地窯房結合的宅院。主窯門的兩側窯臉上對稱的布置著各類飾品,并且圍繞著主窯建造廂房,上房窯洞作為主軸線貫穿整個宅院,這些精心的設置都是要突出主窯的中心地位。窯洞里冬暖夏涼,是天然綠色的空調,十分具有經濟實用性,這樣在此長居再適合不過了。通常民居窯洞都是單層的,不論是靠崖窯還是地坑窯。但是康家莊園里的窯洞不僅有單層窯,更有雙層窯,還有實屬罕見的三層窯。一般而言單層的窯普遍可以見到,兩層的窯較為少見,但是莊園的一孔三窯樓真是少之又少,十分罕見了。這種窯的構造是一孔兩棚三層,上面兩層用于儲存物資,這也是莊園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處處求變的又一例證。
三、結語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精神內涵。除了貫穿始終的天人合一的整體理念和唯變所適的辯證思想之外,還有等級嚴明的禮制,傳統道德中的“與人為善、中庸平和”等等,方方面面都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傳統建筑有著美輪美奐的營造外形,有著豐富多變的組合,有著變幻莫測的空間,更有著值得我們深思啟迪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康百萬莊園文史編纂委員會.康百萬莊園[M].香港:香港國際出社,2004:94.
[2]韓增祿.建筑 文化 人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7.
[3]楮良才.易經 風水 建筑[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42.
[4]皇帝宅經: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1:10.
[5]康百萬莊園文史編纂委員會.康百萬莊園匾額楹聯大觀[M].香港:香港國際 出版社,2003:11.
[6]張善文,注.周易[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305.
[7]侯繼堯.窯洞民居[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163.
作者簡介:
王雪,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