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華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合作交流,在參與中發揮和培養其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小組合作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標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然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合作探究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并未發揮其功效,由于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和操作存在偏差,使合作流于形式。主要表現為:
1.小組劃分不合理。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小組團體優勢,有效進行資源共享。但是在大多數課堂上,小組劃分并不合理。比如:人數過多、重成績忽視性格差異、成員固定不變等。結果是部分學生由于能力或態度等原因,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達不到預期目標。
2.探究實效性不強。合作探究就是要群策群力、各取所需,共同進步。然而在很多小組出現任務分工不合理、組長組織能力差、個別小組成員不會質疑、只是充當聽眾, 造成“一言堂”或“幾言堂”的現象,達不到預期的合作目標。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思考基礎估計不足,原因在于忽略了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熟悉程度。
3.探究時機把握不合理。合作探究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實際來開展,不可流于形式。如:內容過難或過易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適合集體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甚至有教師為急于完成任務,提出問題后接著提問,學生沒有時間思考。
4.目標和內容固定化。探究的內容和目標都是教師精心設計的。但是一個班幾十個學生,總存在著個體差異,合作探究性學習應該承認個體差異。
5.評價比較單一。大多數教師采用表揚激勵法、小組得分制等,有的還有實物獎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很難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解決策略是:
1.小組劃分要多元化??勺裱韵略瓌t:(1)人數不超過五人為宜;(2)盡可能地考慮成員在性格、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差異;(3)針對不同的內容,也可組成臨時合作探究小組。這樣有助于激發個體的學習興趣,解決個體差異,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2.成員分工要明確。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點進行合理分工,以四人組為例: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組長”,主持小組活動;寫字工整且速度快的同學擔任“記錄員”,記錄小組討論的結果和問題;語言能力強的同學擔任“匯報員”,代表小組匯報并解答別人提出的疑問;嚴于律己的學生擔任“紀律監督員”,提醒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走神的同學。組長可隨時調整自己組員的分工,但需遵守以下規則:(1)每人都有責任保證自己的伙伴學會教學內容。(2)所有成員都掌握了學習內容才算完成學習任務。(3)請教老師之前先在小組內相互解決。
3.探究內容要有針對性。(1)教師在設計探究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2)對目標和內容的要求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一定的選擇空間。但需把握好自主性的“度”,避免脫離教學中心。
4.恰當把握探究時機。及時、恰當地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比如:(1)學習新知出現障礙時。學習新內容出現認讀障礙時,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相互幫助。通過教和被教,讓他們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2)“眾說紛紜”時。有時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時間有限的問題。(3)有拓展任務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拓展性的學習活動,小組合作的優越性在這些活動中最能體現出來。(4)在重點、難點處進行小組合作。對重點、難點內容,教師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引導他們共同解決“攔路虎”。
5.評價要多元化。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看,根本不存在適合于所有人的統一的評價模式或評價標準,評價的方式必須要考慮到個體差異。
由于地區不同,學生和教師的具體情況不同,需要研究的有關合作探究問題也具有多樣性。研究合作探究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是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多總結,爭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等形式來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真正建立起對英語學習的自信。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荊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