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振
摘 要:“美”是一個生動的充滿魅力的字眼,美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主題,美不僅包含了大自然與生活中的美麗,更深刻地彰顯著人類社會的真與善。小學美術課堂的設置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方式,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善于感知領會美的精髓,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關鍵詞:感知;美術魅力;審美興趣;審美想象
小學美術的教學不僅是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美術拓展欣賞來樹立學生的健康審美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情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實際上是遵循了這樣一個過程,即愛美—發現美—尋找美。下面就三個環節分別來談談如何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一、感知美術作品及生活美的魅力——愛美
美不僅來源于美術作品,大自然和生活當中也處處蘊藏著美。美術作品是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靜態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流派及不同時代背景下創造出來的美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在美術作品的陶冶下充分感受色彩、線條、圖畫等表現手段帶來的視覺沖擊,受美術魅力的感染而產生豐富的情感及愉悅的心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些表現都會使學生愛上美術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愛上美。此外,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領略大自然中動物、植物、天空、雨滴的美麗,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放松自我,沉醉其中。
在欣賞美的過程中,學生因美術作品感動得落淚,興奮得大笑,悲傷得哭泣,都是在美術作品這一表現形式中感知到了其表達的思想情感,這一點正體現了美術作品的精髓,即通過美的表現形式體會美背后的情感訴求。學生渴望通過美這一表現形式來感知生活與世界,并喜歡上這種頗具魅力的藝術,這就是培養和提升審美能力的開始。
二、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發現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美術教學上同樣重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美術感受美術的動力。小學生比較活躍,對美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這一特點,設置有趣生動的美術課堂,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受美術的魅力,以多變的形式及極具吸引力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利于學生感知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渴望收獲美的心理驅動下去努力發覺生活及美術作品中的美,并收獲自己對于美的獨特感受。
藝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其內容不僅局限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判,更重要的是通過審美活動具備審美能力和審美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引導學生豐富充實對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的認識,培養學生鑒別美丑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善于用發現美的眼睛去認真審視生活中的一花一木,甚至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通過對美的思考,充分體會到美的魅力所在,充分感受發現美對于陶冶人的心靈、調理情志的重要性。
三、發揮學生的審美想象——尋找美
美術欣賞主要依靠直覺感受,但直覺感受能力的具備通常是和想象聯想的思維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尋找美既可以是尋找已經存在的美的表現形式,也可以由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動手創造獨具特色的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小組為活動單位,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探索中發現,在玩中學習,不僅可以輕松地達到教學目標,還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挖掘美的興趣與能力。在自主創造中發現美的魅力,要比感知已經存在的美所得到的感悟更深刻,學生在尋找美的過程中自得其樂,樂在其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求知階段,可塑性極強,在小學階段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極其重要。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充分感受世間的美好,讓學生學會接受美、欣賞美、認識美,這不僅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們對學生由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