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焱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的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因此課堂教學也是滲透英語文化的主要途徑。在這一年的研究中,我們對課堂中如何有效滲透文化進行了兩類探索,一類是“文化主題”活動課中文化滲透路徑的探索,另一類是“基于教材”的常規課型中文化滲透的策略。
一、讓活動課插上“文化”的翅膀
聚焦主題的文化專題活動課,強調教師“指導”,學生“探究”與“體驗”,是一種深深吸引和打動學生的課堂文化滲透的課型之一。西方國家有許多特有的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復活節等,這些都飽含著濃郁的異國文化。因此以西方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專題,不失為滲透文化內涵的好題材。我以“節日”為抓手,初步概況出了“基于主題”的文化活動課型研究的一般思路:確定主題—分類指導—自主探究—課堂交流—活動體驗。
【案例1】圣誕節來臨了,我首先確立時下最應景的文化主題——“圣誕節”,然后對學生進行專題指導,例如明確研究目的、滲透研究方法、搭建語言支架等。學生在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圣誕節的相關文化知識。在圣誕主題活動課上,學生以小主人的姿態,開展了“圣誕萬花筒”的學生講壇和“圣誕派對”活動。無論講壇還是派對,都為學生搭建了鍛煉和展示的舞臺。臺上的“小老師”結合精美的PPT、生動的視頻,精彩地介紹了圣誕節的來歷、傳統佳肴、特色活動等,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講壇之后,歡樂的圣誕派對將活動推向了高潮:詩朗誦、吉他彈唱、英文歌、小品……節目精彩紛呈,學生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感受著“圣誕”獨特的文化魅力。
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主題活動課氛圍中,自主探究西方文化,積極進行課堂文化知識交流,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親身體驗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他們團結協作,分享智慧與快樂,體驗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也促進了自身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二、讓常規課插上“文化”的翅膀
新教材中,特別是三、四年級教材中所要傳遞的文化信息大多沒有直觀地體現在教材之中,因此需要教師創造性地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在常規課中,巧妙地滲透文化。
1.挖掘教材,拓展文化
教師需要不斷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合理地增補文化素材,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拓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詞匯、習語、繪本、歌曲歌謠等。
【案例2】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卡通板塊主要講了Bobby、Sam和Mr. dog一起去野餐,Bobby請Mr. Dog吃熱狗(hot dog),Mr Dog感到非常害怕這一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幽默點在于對hot dog這一食物的理解。在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hot dog這一食物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向學生介紹了hot dog這一食物的有趣的來歷,讓學生不僅能學會這個單詞,同時對它的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我以hot dog為契機,向學生介紹了一些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和實際意思不同的復合名詞,如lucky dog,white house等,讓學生在學習更多單詞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英語的有趣之處,提升對英語學習的樂趣。通過詞匯的文化拓展,使整堂課更加充實,也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韻味,讓學生在學習到語言知識的同時,對西方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在平時要注意收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電影、圖片、繪本、歌曲等資源,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作創造性地補充和再加工。通過向學生直觀再現英美等西方國家鮮活的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2.基于差異,對比文化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的產生與地域、環境及社會等息息相關,因此不同的文化也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語言習慣。由此說來,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時,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誤解。
《新課標》二級文化意識標準相對于舊版,增加了“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加強對中外文化比較的意識,又要注意這些異同,避免因文化因素造成的交際障礙,保證交流順暢。
“不少實驗表明,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與相應的外國社會文化知識進行對比,是社會文化知識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發現差異是對比的開始,因此,教學中應利用已有條件,讓學生尋找本國與外國文化的異同。”(卜玉華,2009)
【案例3】四年級下冊教材Unit 8 How are you?(Story time),課文以打電話的形式呈現了教師對學生健康狀況的詢問和關心。為了讓學生感受中西方打電話方式的區別,在接觸文本前,我設計先讓學生扮演Miss Li給Su Hai打電話。學生很自然地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打電話,這時我再通過播放課文卡通,呈現文中的對話用語:
Yang Ling:Hello,this is Yang Ling speaking. May I speak to Miss Li?
Miss Li:Hello,Yang Ling. This is Miss Li.
Yang Ling:Hello,Miss Li ...
讓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中西方打電話表達的差異,對比記憶,印象深刻,從而掌握用英語打電話的表達方式,才能在交際中禮貌、得體地使用語言。通過比較,才能發現漢語和英語在打電話等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的不同。因此,在國際化日益頻繁的今天,尋找本國與外國文化的異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還是很有必要的。
3.模擬情境,體驗文化
我們倡導的情境教學,恰到好處地將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融合起來。通過教師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典型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喚起他們的學習注意,達到“知情統一”的目的。
小學英語課文主要圍繞英語交際活動來展開,蘊含豐富的西方文化元素。教師可以運用不同方式,創設豐富、有趣、形象、生動的文化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舞臺”,讓他們開展角色表演,在模擬情境的過程中參與、體驗西方文化,獲取知識,提升技能。學生徜徉在充滿洋味的文化教學情境中,充分咀嚼文化知識,既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讓他們逐漸增強恰當使用語言的意識,提高文化的敏感性。
【案例4】在四年級下冊公開課Unit 6 Fancy Dress Party故事板塊的教學中,我在讀后環節,設計了如下的交際活動:“在化裝舞會上,你遇到了你的好朋友,快向他們秀一秀你滑稽或漂亮的服裝吧!”鼓勵學生穿戴上準備好的服飾道具,比如戴上面具或披上紅色坎肩,扮演各自喜歡的角色,如“魔術師”“小紅帽”“超人”等等。并配上動感的音樂,學生仿佛置身化裝舞會現場,非常投入,積極運用所學語言,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彼此的服裝,近距離地感受西方派對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生“浸入式”“全身心”地體驗派對文化,表達的欲望空前高漲。
創設具有“文化味”的情境,讓學生當主角,點燃了學生的言語自覺,激發了他們多元暢通的言語渠道,使原本枯燥空洞的學習過程變得真實、生動、貼近生活。
美國語言學家拉多曾說:“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學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小學生,特別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很強,求知欲旺盛。倘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打開美妙的文化之窗,插上“文化”的翅膀,讓他們領略迷人的異域文化,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初步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參考文獻:
卜玉華.“新基礎教育”外語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英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