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健
打比方是寫作文時常用的一個修辭手法,它頗受學生歡迎。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學科。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強,尤其是遇上邏輯性強的知識點,有時學起來就顯得吃力。對于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的知識,我們可以適當借助打比方的手段,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與數學經驗,使其思維的靈感迸發出來,既活躍了氣氛,又有效的突破教學難點。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借助“打比方”,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關鍵點
每一個數學問題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獨特性,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認識能力有限,他們有時不容易從數學問題中發現其存在的規律與特點,從而導致老師出現一些低級錯誤。為了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關鍵點,我們可以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從而降低抽象知識理解的難度。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學習對于小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難掌握,他們經常誤以為a×(b+c)=a×b×c,教師可以通過打比方讓學生對其進行理解。教師:袋鼠媽媽a有兩個孩子,分別是b和c,外出的時候媽媽總是將自己的小孩放進口袋里,如果媽媽只把小袋鼠b放進口袋,那么對小袋鼠c公不公平呢?生:不公平。師:可是我們有很多同學將他們殘忍的分開了,以后你們還會犯這個錯誤嗎?生:老師我們不會再將小袋鼠C和媽媽分開了。通過巧妙打比方,教師為枯燥的定律賦予了生動的形象,構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情境。
二、借助“打比方”,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的認知過程,數學學習過程包括三個階段:輸入階段、新舊知識互相作用階段、操作階段,所謂輸入階段就是指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內容以造成與原有知識結構的沖突,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接著就進入到互相作用階段,學生的認知結構產生了兩種基本作用方式:順應與同化,而操作的實質目的就是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過程,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一定的補充及完善。教師利用打比方,可以促進學生新知識結構的形成。比如:在教授二年級《平均分》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教師可以通過打比方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把12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能夠分成幾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在這兩種分法中,往往孩子比較樂于接受第一種分法,對于第二種,總是有孩子使用跟第一種同樣的分法,口算出結果直接拿出4根為一份。那怎么才能讓孩子看到平均分成3份就能馬上采用想到正確的分法呢?教師可以提醒學生說12根小棒就像是12張牌,有3個人在打牌,就得平均分成三份,那你們會發牌嗎?孩子們大聲叫起來:“會!”就這樣孩子很快掌握了第二種分法,以后不管碰到要求平均分成幾份的題目,他們馬上就想到了這種“發牌法”,正確快速地完成操作過程。數學教學中,生動的打比方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還能帶給學生許多快樂,讓他們真正地愛上數學。
三、借助打比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深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前提是培養學生的數感。所謂數感,指的是一種能夠自覺理解數學的意識,良好的數感能夠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數感的培養途徑通常是通過實踐生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數感。打比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做到信手拈來,必須做到勤于思考,這樣才能累積更多知識,能舉出更多形象的比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打比方還起到活躍課堂的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教學時,由于個別學生數學基礎較差,以至于難以理解,這時候教師還可以采取更簡單的例子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學生在學習單位名數互化時,往往會出現類似6.5平方千米=0.065公頃的錯誤。教師可以利用打比方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師: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如果我們班上有兩個胖的學生跟兩個瘦的學生一起來玩,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分配?生:將一個胖的和一個瘦的分為一組。師:如果將兩個最胖的和兩個最瘦的分配在一起,合理嗎?生:不合理。師:6.5和0.065相比,6.5是胖的,0.065是瘦的,平方千米與公頃相比,平方千米是胖的,公頃是瘦的,它們4個在一起玩蹺蹺板就不平衡了。教師利用打比方將生活中的蹺蹺板和等式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上恰當地運用一些比方,比老師反復的講解都有效,它可以巧妙地將數理與生活事理聯結,它可以讓生硬的數學語言變得生動而富有情趣,讓生澀的數學知識變得柔美起來,它既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教師的教學變得事半功倍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寅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