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美
小學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溝通是教學的關鍵。采用交流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讓老師的教授與學生學習得到有效統一,讓小學數學的枯燥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引導學生平等交流
教師要打破陳舊課程的束縛,在課堂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在答題過程中,教師可進行適時引導,增加互動空間,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授“積不變”的乘法知識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讓學生直接對這個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在對學生說明了課堂題目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出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如:“積不變與上節課學過的商不變有什么不同?你們對這個課堂題目有什么疑問?”讓小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幾分鐘,提出許多對課堂題目不同的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探究自己或同學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更多與教師交流的機會。結束第一輪的問題自主探究學習后,要接著提出新的問題,探究課堂題目的重點,“要讓積不改變有哪些條件呢?”接著,要學生根據課本上的例題“5×7=35”回答問題,并提出答案的依據。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同時,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得到了加強,改變了傳統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
二、鼓勵學生合作交流
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的益處,使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小學數學課堂的交流與合作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模式上,落實課堂上的合作與交流才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授統計時,可以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收集原始數據,第二組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第三組畫出統計圖。第一組的原始數據要準確有效,第二組對數據的計算要準確,分析要合理,第三組的統計圖要準確清晰,一目了然。每一個小組分工明確,獨立完成任務的同時又有與其他小組的交流與合作,環環相扣,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每一個小組的任務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不同的小組,更利于學生自主進行交流合作和小組任務的完成。小組任務完成后教師給予點評與鼓勵。
三、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合作學習的關鍵。現在學生中在獨生子女較多的情況下,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愿意參與合作學習,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合作學習數學的動力與積極性,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交流與合作教學工作。及時得到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教師要理解教材,精心設計小組合作的目標,學生的合作學習興趣才會得到培養。例如:在進行百以內的數加減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競賽,答對題目最多的小組獲勝。在小組競賽中每個學生都要承擔讓小組獲得成功的任務,每一個小組成員的成敗都關系到小組的榮譽。學生不僅激勵自己積極參與獲得成功,還會鼓勵和幫助小組中的隊員獲得成功,從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小組成員的集體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改善交流合作方式
交流與合作能夠體現學生自身的協調性,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同學之間做到取長補短。教師要掌握并熟知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量體裁衣,設計出合理的交流討論內容和課堂中思考的問題,把握好交流討論的時間與場所。認真觀察與總結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交流溝通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于學習的想法,生生、師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學習,一起進步。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均得到數學基礎知識的積累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針對比較簡單、問題答案比較單一的數學問題,如: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提問,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教師可以快速得到學生的回答。節省交流時間的同時還可以檢驗學生的之前的知識掌握情況。針對比較復雜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教師就要把問題交給學習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在讓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的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小組不同的討論時間。在課堂上進行時間較短的交流合作5~10分鐘,時間較長的可以讓學生在長假或平時進行。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運用交流互動式教學方式。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實現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因素,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身為引導者,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暢游數學海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學)